不是所有人都能“過橋”
“學生們創業熱情不高,除了面臨的風險和壓力較大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創業意識的淡薄和吃苦精神的欠缺。”三峽大學創新創業指導中心主任徐純如是說。從事創業指導工作7年來,徐純通過校方提供的創業孵化平臺,先后引導二十多位大學生成功創業,這些人里有的已經躋身百萬富翁行列。在本次36名申報扶助資金的候選人里,就有8人來自三峽大學。對于一所地方高校來說,這是一個不錯的成績,但徐純認為這只是長征的第一步。
以三大為例,盡管創業的大門面向所有人敞開,每年也有不少有志于創業的學生期待通過學校提供的“孵化器”走向錦繡“錢程”,然而能夠順利拿到通行證的總是鳳毛麟角。
徐純把大學生創業比喻成一個“自然出生,野蠻成長”的過程。“很多學生空有創業的一腔熱情,只有想法,前期的準備卻并不充分,甚至希望學校充當解決問題的‘萬金油’。一遇到困難和瓶頸,就會選擇放棄或任其夭折。歸根結底,是他們對創業的認識和準備還不夠充分。”
“因此,如果沒有相對有把握的項目,我個人更傾向于鼓勵學生畢業初期先去相關企業工作、實習。”徐純說。“學習積累相關經驗,在這過程中積攢人脈和其它資源,等到時機相對成熟再創業,其實比一畢業就閉著眼睛摸索成功率要高。”
盼更多的資源和經驗
“資金和政策的扶持是十分必要的。但對學生而言,他們需要更多的社會資源和經驗補充。”談及大學生創業的出路,團市委青工部副部長何鋒指出,正確引導大學生創業,需要政府、學校和企業“三管齊下”,在提供創業資金、打通融資渠道的同時,鋪設更多利于學生“充電”的平臺,讓更多的社會資源和人脈資源向他們傾斜,使他們廣交良師,少走彎路。
其實,在宜昌,何鋒所說的平臺資源已經生根開花。對學校而言,各種類型的創業計劃競賽已經成為鼓動學生創業的常態化渠道。這些競賽大多跟商業項目和企業扶持掛鉤,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商業計劃、市場實戰的綜合素質,有市場盈利前景的項目也會得到創業指導部門的孵化。
除了政策和資金幫扶,政府部門已經越來越重視青年創業者與企業家之間的交流互動。由團市委籌建的“青年創業者協會”和“企業家協會”間已經搭建起互通的橋梁,更多優秀的企業家與創業青年成為朋友,為他們傳經送寶,指點迷津。這些無疑都為大學生創業創造了良好環境。
“當然,關鍵在于大學生要端正對創業的認識,拋棄找‘金飯碗’的陳腐思想,克服貪圖安逸的不良心態,敢想敢干,勇于創新,就會發現創業其實沒有想象中的難。”這是徐純的看法。
記者了解到,不論是政府、企業還是學校,有志于扶持青年學生創業的他們,正在積極創建更多有益于促進大學生創業的平臺。就在本周四(11月8日),一個能夠更好地選拔人才、為學生提供創業培訓資源的舞臺——“創業之星選苗育苗訓練營”即將開營。“一旦更多類似的平臺開始面向這些‘草根階層’開放,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創業者的隊伍。”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