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項檢查將部分已有病兆的企業清除出隊伍,表明此次檢查初見成效。然而,當初為何有很多企業帶病闖關?為何中介機構知難不退?市場參與各方在IPO過程中應分別承擔何種責任?
新股公開發行(IPO)承載著企業通往資本市場的希望,而IPO核查則承擔了資本市場看門人的角色。專項檢查將部分已有病兆的企業清除出隊伍,表明此次檢查初見成效。
然而,當初為何有很多企業帶病闖關?為何中介機構知難不退?市場參與各方在IPO過程中應承擔何種責任?隨著檢查工作的深入,隱藏在IPO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再次暴露在市場聚光燈下,值得參與者集體反思。
反思一:信息披露質量有待提高
隨著2012年年報密集披露,業績變臉公司陸續浮現。事實上,去年下半年至今,已有多家上市不足一年的公司及其保薦人相繼被監管部門實施行政監管措施,原因如出一轍:未如實說明和披露公司業績可能存在大幅下降的情況。
可以說,信息披露的質量嚴重影響著資本市場發展的基礎。為此,此次IPO專項檢查就是從信息披露入手,強化各方在信息披露過程中的責任。強壓之下,很多企業最終放棄了上市。
申銀萬國證券分析師林瑾表示,財報所披露的信息直接影響著投資者的投資決策,此次對擬上市企業進行的財報專項檢查工作,充分顯示了管理層對財報信息披露質量的重視,其主要目的正是為了打擊和限制財務報表造假問題。
反思二:打破現有利益格局
近幾年,券商預測屢屢成為笑柄,在企業發行上市過程中則突出表現為:拔苗助長。
浙江世寶去年11月2日登陸中小板,其保薦機構在浙江世寶IPO投資價值分析報告中稱,浙江世寶將“積極布局,穩健增長”。然而,在招股書中,浙江世寶預計2012年度業績下降幅度為27.35%~30.89%。今年1月31日,公司進一步將下降幅度調至30.89%~37.10%。最終公布數據顯示,實現營業利潤同比降幅約49.8%,與50%的紅線僅差毫厘。
與離譜的業績預測相比,保薦機構更為隱秘的“拔苗助長”方式是在擬IPO企業財務報表上動手腳,或幫助企業隱瞞風險因素,或對企業財務造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從而達到上市目的。最近,多家投行因為新股業績變臉過快而受罰,表明上述問題并不鮮見。
有分析人士指出,在IPO過程中,保薦人和發行人利益是一致的;在交易環節,交易的活躍程度又與券商的業務收入成正比。因此,中介機構受其利益驅使,可信度大打折扣,要改變這種情況,就必須打破現有的發行利益格局。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