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高企、物價上漲,最近更是連中餐快餐店都普遍漲價,面對日益增加的生活成本,白領們如何承受?據了解,在廣州,自從改革開放后,人們早已學會用“炒更”來應付自己日益增多的開支。而現在依托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更是催生了新的炒更一族,拍客,網絡模特(麻豆),網店攝影師、裝修師,甚至網絡還價師等。連日來,記者調查發現,新的網絡炒更族其月收入甚至可高達萬元,超過自己的本職工作的收入。不過,有職場專家提醒,炒更也要保證好自己的日常工作,不然,或許就會“炒”出個怪胎——“炒魷魚”。
現狀
炒更從傳統行業向網絡發展
“更”,是古代中國人創造的夜晚計時單位,一“更”約等于現在的兩小時,其計時到五更為止。廣東人說有“更”可 “炒”,是在改革開放以后,“炒”時間的過程也就是賺取時間價值的過程。現時大多數人的專職工作都安排在白天,故“炒更”形象地說明:要取得業余收入,就必須把握好晚上的時間。專家認為,較外省人而言,廣東人對物價波動具備較大的承受力。這不奇怪,廣東人已學會了用“炒更”來應付自己日益增多的開支。
記者調查發現,如今各行各業都已經有炒更一族,從農民工炒更團,到白領不堪忍受越來越高的生活成本也開始炒更。“現在每個月要供房、養車,孩子要讀書,還要貼補老家父母的生活費”,在廣州一家媒體工作的張女士雖然在廣州月入過萬,但仍然不堪生活重負。“炒更當然很好啊,至少可以補貼家用”,現在張女士偶爾給雜志寫寫稿件,以貼補家用。
據了解,在炒更的白領中,以從事設計、媒體、翻譯等行業較多。記者了解到,因為有了網絡,炒更已經不只是局限于傳統的體力腦力勞動,他們的兼職很多從網絡上獲得,或直接因為網絡化的生活而成為新炒更一族。除了賺錢貼補家用外,部分白領炒更則是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或者是希望將來創業。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