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甫剛,浙江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國際貿易系物流專業的在校學生。在傳統教育觀下,他本是那種典型的“差生”:初、高中時性格叛逆,成績倒數第一;第一次高考失敗后復讀兩年,才勉強考上義烏工商學院。
但他是“宅經濟”的受益者。2007年5月,他在淘寶網上開店,先是賣飾品,后來又出售充氣沙發、瑜伽墊,最終把主營業務定位為化妝品。
現在,楊甫剛的每月純利已經超過3萬元。
在楊甫剛所在的義烏工商學院,已經有超過1200名學生在網上銷售商品。邊學習邊開店,每月賺四五千元的學生比比皆是。
楊甫剛和他的同學們都抓住了宅經濟的商機,在這個平均每分鐘售出4.8萬件商品,包括846件衣服、36部手機、880件化妝品、85本書、53包紙尿褲……的交易平臺上,注冊用戶超過3.7億,在線商品達8億種,網站每天的訪問量高達6000萬人次。
而整個宅經濟的規模,已經達到千億。楊甫剛也在思考,是夏天太熱、冬天太冷,人們不愿意出門,催生了宅經濟,還是因為網絡游戲、網絡購物、網絡視頻的飛速發展,催生了宅經濟?
對他來說,滿足性價比合理、滿足人們對便利性的需求,就能夠創業成功。
著名的未來學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甚至預言,未來所有的寫字樓都將“人去樓空”,成為幽靈出沒的地方。這或許只是一種猜測,但網絡的確顛覆了傳統的產品從生產到消費的整個流程,使商品的流通過程更簡化、更快捷則是其突出表現。
“沒人上街,不等于沒人逛街。”比起逛街購物,“80后”、“90后”的年輕人,更喜歡通過網店選擇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僅僅兩三年前,這還是絕對無法想象的事情。現在,幾乎所有的事情都能通過網絡搞定:聊天、購物、游戲、看電影、交友,甚至相親。
2003年10月,時年28歲、還在復旦大學讀研二的女孩龔海燕,花1000元錢注冊了一個網站。注冊網站的原因是當時家人正催促她尋覓意中人,而她發現,剛剛興起的交友網站良莠不齊,虛假資料滿天飛。龔海燕“一時沖動”,決定要做一個更好、更嚴肅的“婚戀網站”——這就是“世紀佳緣”的前身。現在,已經擁有2100萬注冊會員的世紀佳緣網,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在線交友平臺。龔海燕辦公室滿墻的甜蜜照片背后,是400萬個成功牽手的幸福家庭。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0年6月,中國的網民數量已經達到了4.2億。與以往調查不同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坦承自己喜歡宅在家里,打游戲、聊天或者購物。宅男宅女已經不再是“邋遢”和“自閉”的形象代言人,而成為一種時尚、簡單生活方式的代表。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