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今日發布《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突破5億,達到5.13億。全年新增網民5580萬;互聯網普及率較上年底提升4個百分點,達到38.3%。中國手機網民達3.56億。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的的網站數在2011年下半年止跌,并快速回升。(1月16日新華網)
單從這組數字來看,中國互聯網近年來發展的步幅的確很大。中國網民人數達國人總數的三成多,這些網民中有近半網民未閑著,積極開博客、輕客、微博說事、互傳聲音。的確,建設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聯網,關系國家經濟繁榮和發展,關系國家安全與社會和諧,關系國家主權、尊嚴和人民根本利益。互聯網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它促進了社會生產生活和信息傳播的變革。使地球越來越村莊化,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信息變得快捷、真實而透明,使那些靠權力或技術來屏蔽信息的動作越來越難以使出。
但這僅是從數量上統計的我國互聯網建設與發展狀況的正面形象,如果再從質量上考量后,我們或許會覺得,雖然成效不錯,但問題也還不少。要使人類的這一偉大的智慧晶體為我們發揮更大的智力作用,該有的肯定和鼓勵雖有必要,但較之于較大步幅地提升質量,及時發現我國互聯網監管領域存在的問題并予以解決來說,顯得要次要一些。在我國的一些地方相關部門,在對待互聯網的監管意識與手法上,往往是扶推在后,監管在前;疏導在后,屏蔽在前。
所謂的建設和利用好互聯網,往往還只是“舌動蓮花”,行動上還是“矮人一截”;所謂的管理,說白了就是動用權力與信息資源對原本脆弱的網絡輿論環境,給予程度不輕的打壓和約束;所謂的發展互聯網關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實際上成了維護少數人怕丑行被網絡曝光而拼命加磚砌就防火墻的灰色利益。這方面不缺實例,當網民搭就人肉搜索的長城之時,周久耕式的貪行便成了玻璃屋內行走,“微博直接開房”便成了網上笑柄。此時,有欣慰與成就感的是網民,而感恐懼的是那些曾有丑行的官員。
其實,在網絡時代,信息化社會已經以無可阻擋的腳步邁向我們,每一個地球人之間其實已沒有任何空間距離,且每一個網民身上發出的信息都有體溫,體溫中蘊含思想,他們顯得那么真實而生動。網民之間,是由一根無形的網線相互串聯。特別是在對待網絡突發的負面信息方面,每個網民都是記者,他們在真實記錄著地所見所聞的真實信息。這些信息樸實而個性地反映了這個社會的生態境況。而監管網絡者,需要的是一種良性的互信和互動,以及互為監督,需要的是信息亮化和快捷傳遞。
即便網民發布信息有細枝末節上的失真,也并不妨礙公眾互信,因為數億網民所織就的這個大網,其可貴與可敬之處便是其天然的本真與快捷。公民社會越開放和透明,在民眾中關于自己所見所感的各種互遞與互論,越趨于理性與陽光,關于事件的各種傳說,也更接近大眾媒介發表的信息。拿微博來說,即便它具有碎片性,但它同時會在這種智識監管中靠自凈功能漸次走向平和與理性。反過來說,若社會和公民得到的有關信息不及時、不明確,甚至被一些機構有意打壓與設障,那么社會便成了“傳言四起”的一張溫床。這反而增大負面信息傳播的空間。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