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說,O2O不是B2C。數年之前在我們構建本地化垂直商城的時候,我們發現本地大宗消費在線支付根本不靠譜,于是直接沒做這個功能,其實心中所想是“以后再做”。這樣的想法也招致一些形而上學的人的質疑:“這是什么商城?都不能在線支付?”——歪打正著,這樣的商城現在被正名了,名字響亮叫做O2O,一時間被炒成了一個明星。
然而,事情又來了。一堆“出乎于理論,結果還是會回歸理論”的人開始爭論:什么是O2O?有些人一不留神就給O2O畫蛇添足:“本地移動O2O的支付和物流如何解決?”另一些深思理論不得其解的為了掩飾自己的愚鈍,開始說:“O2O其實是概念,子烏須有!” 那么,傳說中的O2O到底是什么?名詞不再介紹,直接談屬性:
一、O2O具有本地化屬性。
多年以來,我們在描述本地化屬性的時候一直不夠深刻,這說明我們的認識不足。最初我們描述本地化屬性的用詞是“定制化,非標準化,大宗商品”,然而這并不能明確指出本地化的核心。O2O這個詞給人啟發:“線上拉客,線下購買”,這準確描述了行為。但是,本質究竟是什么?數月前我終于領悟到一個準確的詞:體驗。
在人們購買大宗商品,購買無法用指標或者標準描述的商品,購買依賴人的技藝定制的商品等等的時候,采取了同一種方法:現場體驗。 既然要到現場體驗,那么必然與本地化屬性相關,與LBS相關,于是最好與移動相關。不過就概念而言,最好清晰認識到:LBS與移動屬性相關而不必然。
基于體驗的行為能帶來什么好處? 1、真實化,具有細節,包含過程。 2、高轉化,真實加互動,那么導致的結果就是極高的ROI。這在數年的實踐中得到了很多案例證明。
二、O2O具有社會化屬性。
任何數字化的技術都無法替代真人的展示,就像人類溝通過程:無論理性的詞匯描述得多準確都不如一個生動的例子有說服力。因此,我們看到所謂3D視頻之類的案例屢戰屢敗,而蘑菇街之類的社會化案例勢如破竹。這是體驗這個核心屬性帶來的要求:“細節化,過程化決定是否真實可信。”于是,O2O不得不具有社會化屬性,只有社會化才可以過程、細節,才可以最真實。
剛才看到一位地方網站領域的朋友,臺州網張文國說過的一段話:“現在汽車頻道改變了我們臺州網,我昨天聽到新昌信息港呂萍講原來他們做的網站就是小新浪、小搜狐,原來我們臺州網也是這樣,我們汽車頻道開始做的時候,以前輸入基本上是很少的,現在網絡市場份額已經達到65%以上,其它幾家網站都是一個零頭”。地方網站往往以地方社區形式存在。其中包含的道理與O2O的本質極度吻合。 地方網站主要承載著生活服務消費類服務,那么,“體驗”這個客觀規律就決定了社區是最好的承載模式。生存競爭的結局早就注定。
三、O2O代表著互聯網將向著服務業本質回歸。
從互聯網誕生的第一天起,就有著許多狂人分子認為互聯網可以替代一切,改變社會的許多現實。時至今日,我們認真審視互聯網所提供的服務,可以說慘不忍睹——主觀,且膚淺。
有人戲謔過58同城的服務模式:“如果神奇的58同城可以實質性改變商業格局,那么我到市中心的寫字樓租一間辦公室并且在樓下買個廣告牌就能發財了!”
在面對非概念的不像“互聯網”的網站的時候,所謂互聯網業界人士明顯地滿腹酸水不知所云。例如,業內明顯認為寶寶樹的市值將大大高于廣州媽媽網,在騰訊注入5000萬投資的時候驚詫不已。例如,365地產家居網通過IPO申請的時候,有人竟然想當然地認為樓市調控將會影響該網站的業績,并且武斷地質疑該網站的盈利模式。昨天我是這樣回答一位業界朋友的問題的:“(365地產家居網的特色)深度的專業服務,與社會化緊密結合的垂直化運營,不斷的業務創新,積極的市場策略。今天一位朋友才說,地產客戶很認可365的團立方——地產領域的O2O模式。”
一個商業服務網站能為網友提供什么?如果僅僅通過技術系統和編輯,你能提供的服務永遠是膚淺的表層的,我們這樣認為:地方社區的出路在于商,商絕非唯利是圖而是深刻的本地化服務。做新聞做資訊做黃頁——這些老套的互聯網服務其實都很膚淺,而平臺服務正是由一個個實際商家提供的!這就是O2O的核心意義。
四、O2O將存在碎片化特性。
B2C滿足了大型VC的“做行業第一,規模化”的需要,O2O至今為止仍然很難高速膨脹。團購網泡沫的破裂證實了這個問題。在傳統商業領域,與O2O近似的是連鎖零售行業,這個領域的要求是細節化、高效管理與成本控制。互聯網企業的管理水準迄今為止仍處于作坊水準,在5——10年之內難有精細化管理的企業出現。因此,短期內,O2O會是地方網站的盛宴。 碎片化,或許只是一時。
綜合上述四點:近年內O2O將與地方社區領域高度融合發展,或許會借此將互聯網的本地化服務整合形成規模化。 有篇文章指出:O2O的目標是填平線上線下之間的溝壑。這道溝壑的核心就是互聯網人士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拒絕通過實踐認識互聯網的真實價值,不懂得生存的核心是為社會提供良好的服務。我期待,O2O也能填平互聯網應用和現實之間的溝壑。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