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鴨先知。對于經濟冷暖感知最真切的莫過于以加工出口訂單的企業了,牟光玲所在的東莞中玉服裝有限公司(下稱“中玉”)就是一家這樣的公司。
這家成立于2005年的公司,年銷售額過億元,具有設計研發能力,成立七年來一直為國內外一些服裝品牌加工訂單。但近期,國外市場的萎縮、國內生產綜合成本的上升讓這家企業的老板充滿了危機感,“轉型升級”這個熱詞,從媒體的報道走進了營業經理牟光玲的生活。
“我們老板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現在公司壓力很大,如果不求變,不求新,再過三五年,我們這個企業不一定能做下去了。”牟光玲非常認同老板的這個概念, “人如果不變,企業不變,很快就被淘汰了。”但是怎么穩妥地改變,有效率地改變,一直是困擾以中玉為代表的正在轉型摸索期的中小企業的難題。
“創一個獨立的服裝品牌挺難的,一個綜合性服裝品牌,梭織,針織,毛織等服裝都要涉及,最好還要涉及鞋、帽等產品。但因為我們一直專注做毛織,如果開始做品牌,針織、梭織的產品要包出去給人家做,老板會考慮觸角伸出去那么深遠,資金、人力、物力都要付出,一個服裝品牌的正常運作要不低于500萬,但最后還可能會虧損。”牟光玲從她的角度這樣理解,這就是加工企業在轉型升級時的短板,知識結構達不到,發展思路、市場人才都需要調整。
牟光玲說,“我們也在計劃招聘這方面的人才,但是招來的人才不一定好用。”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