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包括高德、Waze、Hover、MapBox等多家國內外地圖服務商獲得投資或被收購,這引人思考。在筆者的印象中,地圖行業的融資案例并不多。
國內最早獲得融資的是go2map(也就是現在的搜狗地圖),在2005年被搜狐以930萬美元收購。在此之后,經歷漫長的PC時代,地圖應用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鮮有融資案例發生。而在2013年移動互聯網大爆發之年,地圖應用作為一個手機端重要的入口,重新吸引了投資商和巨頭們的注意。據筆者粗略統計,截止到目前,地圖領域在2013年里已經發生了5起收購或融資案例。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為什么地圖服務商會在2013年集中爆發?原因其實很簡單。在一個時代的浪潮中,必然孕育著很多的變革。而地圖廠商也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浪,即將迎來了一個“光明盛世”。我們可以通過2013年獲得投資的這5家公司的服務模式里,尋找到地圖行業正在發生的三個明顯的趨勢:
1、地圖服務趨于多樣化
發展至今,地圖服務的多樣化趨勢已經開始顯現,衛星地圖、三維地圖、街景地圖、室內地圖、3D地圖、個性化交互地圖等等,人們對地圖服務的要求多樣性要求越來越高,也使得地圖領域誕生眾多“小而美”創業機會。
Hover、圖淵、MapBox等地圖服務商,通過室內地圖、3D地圖、個性地圖等個性化的服務定位,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間。這些地圖應用是在滿足人們基本的地圖需求之后,更高層次的地圖服務需要。但在國內,這些小而美的創業的公司將很難從個人用戶身上收費,只能寄希望于百度、搜狗地圖、高德等這些大的互聯網地圖服務商通過購買他們的數據,整合他們的服務來獲得收入。
2、平臺化是場大戲,O2O依然很難
今年5月份,高德獲得阿里巴巴2.94億美元投資后,一度成為地圖行業的焦點。繼而引發著名的“高百”大戰,大戰持續幾個月,從免費到互相起訴,甚至搜狗地圖也通過微博隔空喊話參與其中,一時間地圖行業好不熱鬧。
毫無疑問,2013年是國內互聯網地圖行業一個巨大的轉折點。特別是在百度和高德等兩大巨頭先后獲得過億的用戶后,互聯網地圖領域發展已然到了一個分水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加速推進,使得地圖產品從工具化向平臺化轉變,尤其是作為手機生活的一個重要入口,平臺化的互聯網地圖廠商似乎已經快要觸摸到盈利的大門,但通過雙十一電商大戰,高德和天貓并不成功的合作案例表明,地圖廠商O2O之路依然非常艱辛。
3、UGC是地圖廠商下一個發展節點
作為眾包地圖廠商的代表Waze被谷歌10億美元重金收購或許能給國內互聯網地圖廠商一些啟發。Waze的運營模式是:一方面以極低維護成本構建全維地圖服務平臺,另外一方面還能以O2O形式與線下商家合作得到不菲的廣告收益。
事實上,在百度、高德等國內互聯網地圖廠商加速O2O,希望牽手線下商戶的時候,卻忽略了眾包(或者說UGC)對地圖數據完善的重要性。數據是互聯網地圖服務商的立身之本,用戶獲取的一切服務皆來源于此。搜狗地圖是最早意識到UGC對互聯網地圖產品重要性的國內廠商之一,早在2011年,搜狗地圖就推出了高速收費計算及糾錯功能,鼓勵網友分享收費數據幫助完善高速收費計算功能,使得搜狗地圖是市面上唯一一個提供高速費預算功能的產品。搜狗內部人士稱,搜狗地圖每年有約10萬條最新的POI(信息點)數據是由網友貢獻的,并且所有網友貢獻POI全部在三個工作日內完成審核并上線。
如今,移動互聯網已經深入人心,移動終端也越來越智能,地圖數據UGC的實現將更加簡單,之前阻礙地圖數據UGC的障礙已經消除一大半,UGC的實現變得可行。若國內地圖廠商能夠抓住時機建立起完善的地圖UGC體系,不但可以降低數據獲取成本,提高數據更新的及時性,還將大大增加自身的競爭力,為真正實現O2O打下堅實基礎。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