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空間站核心艙、貨運飛船等名字
■今年下半年實施空間對接實驗

載人空間站2020年前后建成
■首先發射核心艙,入軌后完成平臺測試及相關任務 ■之后分別發射兩個實驗艙與核心艙對接,組合形成空間站 ■各飛行器既可獨立飛行,又可以與核心艙組合成多種形態,在核心艙統一調度下,完成空間站各項任務 解放日報制圖
□晨報記者 楊育才
今年下半年,我國將先后發射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和神舟八號無人飛船,實施我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實驗。在此基礎上,我國將在2020年前后建成永久的載人空間站。
為更好展現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及空間站形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近日廣發“英雄帖”,向全球征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標識及空間站名稱標識”。全球華人可以登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中國航天網等在線提交作品,也可以通過電子郵件、郵寄光盤或書面資料等方式提交作品。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王文寶介紹,按照規劃,中國載人空間站將在2020年前后建成。屆時,評選出來的空間站名稱和標志,將與中國空間站一起翱翔。
載人空間站名稱征集事項
■名稱和標識
4月25日至7月25日: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標志
中國載人空間站整體名稱及標志
中國載人空間站核心艙、實驗艙1及實驗艙2的名稱
4月25日至5月20日:
中國貨運飛船名稱
■提交方式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
http://www.cmse.gov.cn
中國航天網:
http://www.chinaspace.com
■遴選入選
評審委員將對全部征集方案進行遴選,選出各類名稱及標識提名方案各30個,之后通過公眾投票結果加權計算,于2011年9月底前確定 10個入選方案,并對最終入選設計者頒獎。其中,貨運飛船的名稱將提前在6月底公布。
[相關解讀]
天宮一號、神八下半年太空“握手”
在日前的征名活動發布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王文寶透露,今年下半年,我國將先后發射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實施我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實驗。
昨天下午,航天專家、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朱毅麟在接受晨報記者采訪時說,在空間交會對接的關鍵技術上,我國目前已取得重大突破。“因為空間站的體積龐大,不能整體發射,只能一部分一部分發射,然后在太空中對接起來,這就需要交會對接技術。”朱毅麟解釋說,飛船和空間實驗室的對接難度非常大,兩者在太空中都高速運行,時速達2.8萬公里以上,靠攏對接時不能碰撞,對精度的要求相當高。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在發布會上也介紹說,兩個航天器的“交會”由遠及近,接觸后“對接”,包括鎖緊、密封。密封后,兩個航天器成為一個整體的缸體,航天員可以打開中間艙門進入到空間站里工作。
五大模塊太空中組合構成空間站
根據我國載人空間站實施方案,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以空間實驗室為起步和銜接,按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兩個階段實施。到2020年前后,將發射核心艙和實驗艙,在軌組裝成60噸級的永久載人空間站。“我國的空間站包括五大模塊。”朱毅麟介紹說,這五大模塊包括核心艙、兩個實驗艙、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空間站的建造順序是,先發射核心艙入軌,完成平臺測試后,再先后發射兩個實驗艙,并與核心艙對接,形成空間站。空間站在軌運行期間,由載人飛船運送航天員,貨運飛船提供補給支持。
根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提供的數據,我國空間站核心艙全長約18.1米,最大直徑約4.2米。核心艙是空間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主要為航天員提供居住環境,支持航天員的長期在軌駐留,支持飛船和擴展模塊對接停靠并開展少量的空間應用實驗;兩個試驗艙都具備獨立飛行能力,主要承擔應用實驗任務并兼有對空間站組合體的控制功能。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