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是戰場而是市場!” 上世紀90年代,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下決心向世界敞開大門,就在街頭張貼出上述這句頗具誘惑力的標語。看起來,這句標語正變為現實。
浙商計劃在越南抱團
最初,浙商依靠邊境貿易中“小打小鬧”的邊民互市形式起家,憑借“螞蟻搬家”式的積累掘到了“走出去”之后的第一桶金。如今,懷有“四千精神”的浙江商人深入到越南以及東盟經濟的各個層面。 上海華辰隆德豐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華辰隆德豐”)是來自浙江臺州的企業,就嘗到了越南開發的巨大甜頭。 據華辰隆德豐一位內部人士介紹,2001年,公司在越南廣南省獨資設立了高新技術水產飼料企業——華辰飼料(越南)有限公司,產品暢銷越南市場。如今,該公司在當地開始涉足工業園區開發,總資產規模20億元人民幣。越共總書記農德孟、政府總理潘文凱曾先后到該工廠進行視察。 去年底,經過12年的艱難談判,越南終于拿到了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入門卡,成為WTO第150個正式成員。越南將從2009年1月1日起開放電信、金融、銀行、證券和商品流通等服務貿易市場。并將在入世后5~7年,把商品的平均關稅由現在的17.4%下調為13.4%。 對于浙江企業而言,這是大規模奔赴越南投資的積極信號。近日,浙江省駐滬企業協會溫州工作委員會(下稱“上海溫州商會”)為旗下會員企業牽線,與越南友好合作城市展開商業合作。浙江臺州商會已經奔赴越南,考察過當地市場,為“走出去”探路。 此外,記者了解到,在越南的浙江人正在籌備越南中國浙江企業聯合辦事處。該辦事處的設立主要是為在越南的浙江籍企業、準備到越南投資考察的個人和企業服務。
浙江小商品的南下通道
廣西與越南最大的經濟開發區芒街僅一河之隔。浙江省工商局2006年公布的一份浙商在廣西投資情況調查顯示:邊貿市場成為浙商掘金的重地。據調查,約21萬浙江商人在廣西投資創業,其中從事邊境貿易的浙商有2萬多人,每年出口到越南的交易額達到20多億元,其中60%以上是浙江產品。 位于中越邊境的東興市為浙商進入越南、泰國等東盟市場建立了前哨基地。在這里,浙江商人批發和零售布匹、家電、五金、建材等商品。目前,浙江的義烏中國小商品城、紹興中國輕紡城、永康中國五金城等專業小商品市場提供的豐富貨源,為越南等東盟市場添加了商業活力。 當地首家大型專業市場——東興輕紡城,是紹興中國輕紡城在這里設立的一個分市場。該市場占地2萬平方米,120家經營戶中85%以上來自浙江,年營業額穩定在20億元。每天,從經營戶的老家——紹興過來,滿載貨物的貨車駛進市場,架起了紹興輕紡城和東興輕紡城之間商品流通的橋梁。而在廣西另一個邊貿城憑祥,當地第一家五金城就是由永康商人創辦。 顯然,來自浙江的這些商品,價格優惠,品種繁多,對于產品需求層次偏低的越南等國具有誘人的吸引力。在浙商走出去的同時,越南政府也主動示好,伸出合作的橄欖枝。 《第一財經日報》昨天從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杭州市分會獲悉:中國現已成為越南最大的貿易伙伴之一。8月10日,杭州市貿促會將與越南國家工商會聯手舉辦“越南-杭州商務洽談會”,推動中越兩國在投資和經貿領域的全面合作和深入發展。
風險依然不小
《紐約時報》評價稱,2005年越南的經濟增速亞洲第二。越南經濟發展水平比中國落后約20年,改革開放晚10年,但入世只比我們晚5年。越南復制中國道路,比中國摸著石頭過河要順利得多。 積極走出去開拓海外市場的中融集團一位高層昨天告訴記者,目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已全面啟動,標志著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經貿合作由此進入了一個快速、全面、突破性的發展新階段。 不過,市場人士指出,在面臨巨大機遇的同時,浙商從事邊貿生意,也需直面一些困難。比如,浙商在跨境投資之前,如何適應和熟悉當地的政策、法律、人文、地理知識,以避免水土不服。比如,市場遠離浙江,運輸半徑過大,導致運輸成本過高;邊貿競爭相當激烈,低價血拼時而發生等。 越南浙江商會會長鄒青海是一位在越南經商已達10多年的“老越南”。他曾向媒體解釋,在越南,個人是不能做進出口生意的,除非你在邊境開一個店,然后利用代理點去越南銷售。在越南市場取得成功的一個要素是培植一個當地合伙人,同分銷商之間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 如今,每年奔赴越南考察的浙江企業很多,由于并不了解“真實的越南”,部分企業遭遇困境。 以越南礦產資源開發為例,根據廣西東盟經濟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越南中部的青化省、北部的太原省和北江,礦藏量極其豐富,約占越南礦產資源的65%以上,可開采約50~100年。援引鄒青海曾對某媒體的說法,去年初越南中央整頓地方開礦,中國民間資本倉皇撤退,粗略估計虧損不下5億人民幣。“我們有個說法,100個中國商人到越南開礦,85人考察后放棄,留下來的5人虧、5人平、5人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