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建立并完善物聯網安全保障體系。建立以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為主導,第三方測試機構參與的物聯網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構建有效的預警和管理機制。對各類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全面開展安全風險與系統可靠性評估工作。重點支持物聯網安全風險與系統可靠性評估指標體系研制,測評系統開發和專業評估團隊的建設;支持應用示范工程安全風險與系統可靠性評估機制建立,在物聯網示范工程的規劃、驗證、監理、驗收、運維全生命周期推行安全風險與系統可靠性評估,從源頭保障物聯網的應用安全可靠。
3.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安全防護建設。充分整合現有資源,提前部署,加快寬帶網絡建設和布局,提高網絡速度,促進信息網絡的暢通、融合、穩定、泛在,為新技術應用預留空間,實現新老技術的兼容轉換。加強對基礎設施性能的分析和行為預測,有針對性的做好網絡基礎設施的保護。
(八)提升公共服務能力 積極利用現有存量資源,采取多種措施鼓勵社會資源投入,支持物聯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和運營,提升物聯網技術、產業、應用公共服務能力,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物聯網公共支撐服務體系。積極探索物聯網公共服務與運營機制,確保形成良性、高效的發展機制。
1.加強專業化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不斷明確需求,細化專業分工,加強建設和完善共性技術、測試認證、知識產權、人才培訓、推廣應用、投融資等公共服務平臺,全面提升物聯網公共服務平臺的專業化服務能力和水平。
2.加快公共支撐機構建設。依托相關部門和行業的資源,建設物聯網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中心、推廣應用中心等公共支撐機構,促進物聯網技術創新、應用推廣和產業化。
3.整合公共服務資源。加快整合各區域、各行業現有平臺建設資源,采取多種措施吸引相應的社會資源投入,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產業公共服務體系,提升物聯網技術研發、產業化、推廣應用等方面的公共服務能力。
四、重點工程 (一)關鍵技術創新工程 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積極利用高校和研究所實驗室的現有研究成果,在信息感知和信息處理技術領域追趕國際先進水平,在信息傳輸技術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增強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力爭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形成較為完備的物聯網技術體系并實現產業化。
專欄1 :關鍵技術創新工程 1、信息感知技術 超高頻和微波RFID:積極利用RFID行業組織,開展芯片、天線、讀寫器、中間件和系統集成等技術協同攻關,實現超高頻和微波RFID技術的整體提升。 微型和智能傳感器:面向物聯網產業發展的需求,開展傳感器敏感元件、微納制造和智能系統集成等技術聯合研發,實現傳感器的新型化、小型化和智能化。 位置感知:基于物聯網重點應用領域,開展基帶芯片、射頻芯片、天線、導航電子地圖軟件等技術合作開發,實現導航模塊的多模兼容、高性能、小型化和低成本。 2、信息傳輸技術 無線傳感器網絡:開展傳感器節點及操作系統、近距離無線通信協議、傳感器網絡組網等技術研究,開發出低功耗、高性能、適用范圍廣的無線傳感網系統和產品。 異構網絡融合:加強無線傳感器網絡、移動通信網、互聯網、專網等各種網絡間相互融合技術的研發,實現異構網絡的穩定、快捷、低成本融合。 3、信息處理技術 海量數據存儲:圍繞重點應用行業,開展海量數據新型存儲介質、網絡存儲、虛擬存儲等技術的研發,實現海量數據存儲的安全、穩定和可靠。 數據挖掘:瞄準物聯網產業發展重點領域,集中開展各種數據挖掘理論、模型和方法的研究,實現國產數據挖掘技術在物聯網重點應用領域的全面推廣。 圖像視頻智能分析:結合經濟和社會發展實際應用,有針對性的開展圖像視頻智能分析理論與方法的研究,實現圖像視頻智能分析軟件在物聯網市場的廣泛應用。 4、信息安全技術 構建“可管、可控、可信”的物聯網安全體系架構,研究物聯網安全等級保護和安全測評等關鍵技術,提升物聯網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二)標準化推進工程 以構建物聯網標準化體系為目標,依托各領域標準化組織、行業協會和產業聯盟,重點支持共性關鍵技術標準和行業應用標準的研制,完善標準信息服務、認證、檢測體系,推動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標準成為國際標準。
專欄2 標準化推進工程 標準體系架構:全面梳理國內外相關標準,明確我國物聯網發展的急需標準和重點標準,開展頂層設計,構建并不斷完善物聯網標準體系。 共性關鍵技術標準:重點支持標識與解析、服務質量管理等共性基礎標準和傳感器接口、超高頻和微波RFID、智能網關、M2M、服務支撐等關鍵技術標準的制定。 重點行業應用標準:面向工業、環保、交通、醫療、農業、電力、物流等重點行業需求,以重大應用示范工程為載體,總結成功模式和成熟技術,形成一系列具有推廣價值的行業應用標準。 信息安全標準:制定物聯網安全標準體系框架,重點推進物聯網感知節點、數據信息安全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建立國家重大基礎設施物聯網安全監測體系,明確物聯網安全標準的監督和執行機制。 標準化服務:整合現有標準化資源,建立國內外標準信息數據庫和智能化檢索分析系統,形成綜合性的標準咨詢、檢測和認證服務平臺,建立物聯網編碼與標識解析服務系統。 (三)“十區百企”產業發展工程 重點建設10個產業聚集區和培育100個骨干企業,形成以產業聚集區為載體,以骨干企業為引領,專業特色鮮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務平臺完備的現代產業集群。
專欄3 “十區百企”產業發展工程 產業聚集區:建設以研發中心、研發型企業、測試認證中心為主體的綜合物聯網產業聚集區;緊密結合相關行業應用特點,在感知制造、通信運營、應用服務等領域,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物聯網產業聚集區,實現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匯集和產業資源整合。 骨干企業培育:在全國范圍內培育100家掌握核心關鍵技術、經營狀況良好、主業突出、產品市場前景好、對產業發展帶動作用大、發展初具規模的物聯網產業骨干企業。
(四)重點領域應用示范工程 在重點領域開展應用示范工程,探索應用模式,積累應用部署和推廣的經驗和方法,形成一系列成熟的可復制推廣的應用模板,為物聯網應用在全社會、全行業的規模化推廣做準備。經濟領域應用示范以行業主管部門或典型大企業為主導,民生領域應用示范以地方政府為主導,聯合物聯網關鍵技術、關鍵產業和重要標準機構共同參與,形成優秀解決方案并進行部署、改進、完善,最終形成示范應用牽引產業發展的良好態勢。
專欄4 重點領域應用示范工程 智能工業:生產過程控制、生產環境監測、制造供應鏈跟蹤、產品全生命周期監測,促進安全生產和節能減排。 智能農業:農業資源利用、農業生產精細化管理、生產養殖環境監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與產品溯源。 智能物流:建設庫存監控、配送管理、安全追溯等現代流通應用系統,建設跨區域、行業、部門的物流公共服務平臺,實現電子商務與物流配送一體化管理。 智能交通:交通狀態感知與交換、交通誘導與智能化管控、車輛定位與調度、車輛遠程監測與服務、車路協同控制,建設開放的綜合智能交通平臺。 智能電網:電力設施監測、智能變電站、配網自動化、智能用電、智能調度、遠程抄表,建設安全、穩定、可靠的智能電力網絡。 智能環保:污染源監控、水質監測、空氣監測、生態監測,建立智能環保信息采集網絡和信息平臺。 智能安防:社會治安監控、危化品運輸監控、食品安全監控,重要橋梁、建筑、軌道交通、水利設施、市政管網等基礎設施安全監測、預警和應急聯動。 智能醫療:藥品流通和醫院管理,以人體生理和醫學參數采集及分析為切入點面向家庭和社區開展遠程醫療服務。 智能家居:家庭網絡、家庭安防、家電智能控制、能源智能計量、節約低碳 、遠程教育等。
(五)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工程 在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主管部門的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下,充分發揮園區、企業、科研院所等責任主體的作用,實現平臺的多方共建,充分整合現有資源,建立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公共服務平臺。
專欄5 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工程 公共技術平臺:針對技術的研究開發、產品的驗證測試和質量檢測等需求,整合全行業的技術資源,提供面向軟件、硬件、系統集成方面的共性技術服務。 應用推廣平臺:針對前沿技術、解決方案、科研成果、專利等內容,為使用者提供最直觀的使用體驗和前瞻示范,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知識產權平臺:建立覆蓋支撐技術創新和應用創新的知識產權服務體系,建立關鍵技術和產品及關鍵應用領域的專利數據庫,建立動態的物聯網知識產權數據監測與分析服務機制。 信息服務平臺:為政產學研用各類主體提供及時、豐富的物聯網各類信息,為用戶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務。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統籌協調機制 建立和完善協同工作機制,加強部門合作,協調物聯網在重點領域應用示范工作,解決物聯網發展面臨的關鍵技術研發、標準制定、產業發展、安全保障等問題。建立健全行業統計和運行監測分析工作體系,加強對重大項目建設的監督、檢查和處理,推動物聯網產業發展。 (二)營造政策法規環境 加強對國內外物聯網發展形勢研究,做好政策預研工作,針對發展中出現的熱點、難點問題,及時制定出臺相關管理辦法。總結推廣各地區、各部門的先進經驗,加強政策協調,制定促進物聯網健康有序發展的政策法規。 (三)加大財稅支持力度 增加物聯網發展專項資金規模,加大產業化專項等對物聯網的投入比重,鼓勵民資、外資投入物聯網領域。積極發揮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作用,支持中央企業在安全生產、交通運輸、農林業等領域開展物聯網應用示范。落實國家支持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稅收政策,支持物聯網產業發展。 (四)注重國際技術合作 發揮各種合作機制的作用,多層次、多渠道、多方式推進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鼓勵境外企業和科研機構在我國設立研發機構;鼓勵我國企業和研發機構積極開展全球物聯網產業研究,在境外開展聯合研發和設立研發機構,大力支持我國物聯網企業參與全球市場競爭,持續拓展技術與市場合作領域。 (五)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制定和落實相關人才引進和配套服務政策。以良好的服務穩定人才,努力做好引進人才的戶口管理以及子女入學、基本養老、基本醫保等配套的公共服務,有計劃地改進生活配套設施建設,創造適合人才事業發展和健康生活的生存環境。加大力度培養各類物聯網人才,建立健全激勵機制,造就一批領軍人才和技術帶頭人。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