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奧組委運動會服務部副部長向萍介紹,針對運動員的不同口味,2008年奧運會在奧運村內的供餐方面將采取以西餐為主、中西餐結合的方式,其中西餐的比例將占到70%,剩下的30%為中餐。
與上海、廣州等沿海城市3000多家的規模相比,北京1300多家的西餐網點并不多,接待能力還不足以滿足奧運會的接待要求,這也是發展的機遇所在,奧運會旺盛的飲食需求將給西餐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談到京城的西餐業,不得不提其100多年的歷史。據《北京紀事》記載,1902年以后,洋人開始請慈禧太后到他們的使館吃飯,這些消息讓京城中不少好奇者也想嘗嘗洋餐的滋味。不久后,在前門外廊房頭條胡同的東口,開設了北京的第一家西餐廳,取名“擷瑛番菜館”。其中稱俄式紅菜湯為“羅宋湯”,因在清代初年,稱俄羅斯為“羅剎”,羅宋是羅剎的音轉,后來“羅宋湯”在北京家庭的飯桌上頗為普及。 進入民國,在王府井大街南口外,建成了“六國飯店”,當時稱西餐為“吃大餐”。1920年后,在北京陸續由中國人開設了一些西餐廳,較著名的有:東安市場內的“吉士林”;東華門大街路北的“華宮”;東四牌樓北路西的“森春陽”;西單牌樓長安大戲院右鄰的“大地餐廳”;南河沿南口路西的“歐美同學會西餐廳”。“文化大革命”之始,所有的西餐廳一律停業。1971年,新僑飯店第一個復業經營西餐。
1954年建成蘇聯展覽館的同時,附屬的“莫斯科餐廳”開業。餐廳環境極佳,令人心曠神怡。北京人親切地稱莫斯科餐廳為“老莫”,至今依舊這樣稱呼。現今莫斯科餐廳、新僑飯店、大地餐廳得以延續,又新開設了馬克西姆等西餐廳,眾多四星級以上的酒店都供應西餐。1988年以后,出現了美國的“肯德基”、“麥當勞”,意大利風味的“必勝客”遍地開花的西式快餐,北京人吃西餐已經是平常事了。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兼西餐專業委員會主任邊疆介紹,2003年的非典成為北京西餐發展的轉折點,主要是因為西餐的就餐環境較中餐更衛生,讓人們更放心。
就目前的西餐市場而言,北京西餐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從口味上講,北京人的飲食口味正逐步趨向國際化,品嘗異國風味已成為一種時尚,但他們也不愿完全放棄與生俱來的飲食習慣,因此,許多西餐館不得不在“變”中去適應北京人的口味。這種西餐中化的趨勢比較明顯,但隨著奧運會的臨近和人們飲食觀念上一些微妙的變化,似乎尊重原味正在成為時尚。

面對即將到來的2008年,百萬莊園集團總裁、北京市西餐協會會長陳立群介紹,百萬莊園已經建成2萬平方米的中央廚房,提高企業的市場服務能力,2008年前在北京的經營網點還要達到100家。而北京歷史最悠久的西餐廳莫斯科餐廳則在今年的新年伊始高薪聘請了兩位經驗豐富的俄廚。與上述兩家類似,北京的西餐廳都在抓住奧運會前的最后時間,快速發展自己。
邊疆稱,借助奧運商機,西餐業將成為餐飲業新的增長點,并具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他說,西餐比中餐消費水平明顯偏高;而且中國的傳統文化、口味文化和欣賞文化都與西餐文化存在諸多差異;另外,宣傳聲勢不夠大等原因使得西餐一度不太容易被接受。
邊疆指出,目前制約西餐業發展的最大瓶頸還是人才因素。他說,專業的西餐技術人員大多數集中在星級飯店。在大眾的餐飲市場上,專業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非常缺乏。現在大多西餐店都是外國人、海外歸來人士以及餐飲職業學校培養的人在經營和管理,而由于以前并未預料到今天的需求,所以相關的院校培養的人員太少,導致了市場存在符合條件的人員與實際的需求數量過于懸殊。而這其中,管理人員中、西餐還可兼備,而對技術人員的要求比較苛刻,所以就更難找了。目前很多西餐廳在聘請國外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同時,也把自己優秀的培養對象送到國外學習,這是非常必要的手段,要想達到奧運會接待標準,并依托奧運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越早這樣做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