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羊毛衫巧打廣告營銷牌
1985年,詹永健從深圳回來沒多久就辭去了公職,當起了第一批弄潮兒。
那時的廣東貨名聲不如上海貨響亮,詹永健做的第一單生意就是到上海進羊毛衫到武漢賣。“那時候,國產羊毛衫還是國營商場一統天下,幾乎沒人會跟私人談生意。但我已經聽說那些國營羊毛紡織廠,很反感國營商場的拖沓作風,特別是回款慢,是他們最頭痛的事。我就專門針對這點,跟這些上海廠家談生意。”
詹永健先付一筆定金提貨,承諾比商場快幾倍的時間周期回尾款。除了縮短回款時間,詹永健又承諾替廠家在武漢做廣告促銷,不要廠家出一分錢。在那個年代,“行規”是哪家的產品哪家出錢宣傳,商場只負責賣,詹永健的這招是廠方想都不曾想過的。
廠方將信將疑地跟他簽了協議,詹永健3萬元的定金提回了10萬元的貨。回到武漢,詹永健在六渡橋租下一間門面,卻并沒有急著開門做生意,而是跑到電車公司,跟人家談起車身廣告生意。因為車身廣告也是那時候剛在武漢出現,做這種廣告的企業并不多,詹永健很順利地就和對方談攏了,以一輛車一年一千元的價錢,租下5輛車。
這邊剛談成,他又馬上找報社、電視臺、電臺談廣告協議。等所有廣告準備好了,他才開張做生意。“你知道那是什么樣的效果,一大早六點半鐘,收音機準時播放我的羊毛衫廣告。聽完廣播上班,路上的公汽上又是我的廣告,而且2路電車就是跑中山大道這條線的,我的門面也在這條街上。在單位里看報,又是我的廣告。晚上吃完飯看電視,放的還是我的廣告。想買羊毛衫的人,不到我這來才怪。”那時候,排隊買米買油不足為怪,詹永健卻弄出一怪:讓市民一天到晚在六渡橋排隊買羊毛衫。
一招未老又出一招,詹永健將廣告樣報和市民排隊購買的照片寄給上海廠家。人家一看他能耐不小,馬上又發出更多新貨給他。他拿著這些東西和協議,又去上海找其他廠家談生意,一談一個準,不到一年功夫,他就成了上海五家羊毛衫廠武漢的總代理。再往后,武漢幾家大國營商場也開始到他這里進貨,逢年過節,連一些企事業單位也到他這訂貨。
名氣做大了,一些媒體也注意他了,跟媒體熟了,他又在電視上搞起羊毛衫“科普”講座,教市民識別真假羊毛,怎么洗滌、保養。一時間,把他捧成了“明星”。“所有這些招數,都是當年香港商人和他們的媒體教我的。只不過,別人看熱鬧的時候,我多留了個心眼,就成了我賺錢的新招、絕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