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動了心思。“把清芬的客戶吸引到我這里來,生意一定更加火爆。”2000年5月,黃如斌建設的“華中五金電料燈飾批發市場”正式開業。
不通“脾性” “旺鋪”變倉庫
打定吸收清芬客戶的念頭后,黃如斌提出新入市場的商戶“免租一年”。這一招果然也吸引了不少商戶前來,開業時一樓五金電料已經有300多戶,占全部鋪面一半。
可是,他很快發現事情不對勁,開業一個月,生意反而越來越冷清。原來想把整個清芬市場搬過來,可現在這些入駐商戶不僅沒從清芬市場搬過來,反而只租這里的鋪面當倉庫用,主要買賣還在原市場內做。要了店面卻不開門,不開門就沒人氣,根本沒法吸引消費者前來。經打聽,他才知自己沒摸清市場脾性:批發商戶喜歡在“街鋪”上做生意,不習慣“上樓”經營。
黃如斌心急如焚,他趕緊從周邊城區引進皮革鞋料商戶,填滿一樓所有鋪面想帶動市場人氣。
他原以為這樣會刺激原有商戶開門,誰知適得其反。鞋料店只做武漢周邊縣城的鞋料批發生意,早上天沒亮就開門,到了上午八九點已經關門。而五金電料商戶早上六七點開門,晚上五六點才關門。五金電料還在做生意的時候,鞋料店已關門了,根本起不到帶旺人氣的作用。
為了鼓勵五金電料商戶經商熱情,增加人氣,黃如斌只得另想辦法。他又提出“開一家店門一天就給20元錢”,這樣商戶們才陸續開起店來,吸引來客戶。黃如斌又抓緊時機做抽獎促銷,總算轉虧為盈實現一年利潤達200萬。
找到感覺 批發轉零售
2004年,黃如斌帶著滿腹疑問親自出差,對全國多家大型市場進行考察。他發現,隨著國內大城市物流業的發達,批發業逐漸萎縮。許多二級城市的批發商,都跳過省會城市的批發市場,而直接到生產基地去進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