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有事您CALL我”,這是句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流行語。在上個世紀的八九十年代,便捷的尋呼機曾經是身份的象征。然而隨著手機在生活中的普及,全國的尋呼機用戶目前僅剩下了1000多戶。和尋呼業一起走下坡路的是尋呼員這個職業,“先生您好,您呼的是……”這個曾經回蕩在城市上空的尋呼小姐甜美的聲音,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
的確,科技發展使通訊越來越快速便捷,不僅讓尋呼機“下崗”,曾讓人們依賴已久的電報業也急劇萎縮。像修理鋼筆、印刷廠里的排字工等這樣的老行當,也同樣在科技潮流的沖擊下,逐漸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
在經濟高速增長的今天,職業結構變化頻繁,舊職業被淘汰,新職業紛至沓來,這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社會環境在造就新職業的同時,也迫使我們不得不打破長久以來的習慣思維,勞動者不是只有一輩子呆在某一個單位里才叫就業,人在一生中可能變換多種職業,關鍵要不斷掌握新技能,與時俱進。今天可能是尋呼小姐、照相師傅,明天就可能是地毯設計師、調查分析師、肥料配方師等。而要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只有學習、終身不斷地學習,才是人們應對職業更替的最佳選擇。
日前,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正式向社會發布“體育經紀人、照明設計師、咖啡師、調香師”等14個新職業,這也是我國發布的第六批新職業。每一批新職業的發布,每一階段職業結構的變化,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經濟社會的進步。
有數字顯示,我國的舊職業已經消失了約3000個。在國家公布每一批新職業的時候,我們不禁想到那些漸漸消失在人們視線中的舊職業:掏糞工在都市中隱身了,取代的是現代專業清潔工;在電腦沒有普及時,抄寫工也曾經是讀書人的熱門職業;補鍋匠在城市里消失了,他們過去肩挑火爐和風箱,穿街走巷的吆喝還留在人們記憶當中;“赤腳醫生”或者被正規醫院“招安”或者退休;修鋼筆的師傅,惟一的顧客是自己的小孫子;搬運站的腳夫,必須學會融入專業搬家公司的節奏中去……還有部分舊職業在“變臉”――“理發員”成了“美發師”,“炊事員”升級為“營養配餐師”,“保姆”稱作“家政服務員”……這并非簡單的稱呼改變,它反映了傳統職業內涵的豐富與提高,折射出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
尋呼小姐今已難尋
BP機,曾經是人們最為值得炫耀的一種通訊工具,是身份與尊貴的象征。一臺漢字顯示的尋呼機要4000多元,一年的服務費要600元。這使很多人對擁有如此便捷的隨身移動通訊工具望而卻步。然而,這個新興的行業僅僅火爆了十幾年后,便迅速淡出了人們的生活。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