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字工人淡出歷史
眼睛盯著原稿,右手飛快地從字架上揀出鉛字,放入左手的托盤中,這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印刷廠里最常見的場景。但是電腦照排系統的問世,讓這些身懷絕技的排字工們只能改行了。
已到知天命之年的齊本田師傅,在人民日報印刷廠工作了30年。他親眼見證了從古老的鉛字排版到激光照排的飛躍。他自己也從當年的排字工人成功轉型為激光照排能手。
1976年,剛剛進入印刷廠時,齊本田像當時所有的新人一樣,從鑄字,排字,拼版,一點一滴學起。看著排字老師傅們熟練的手法,他羨慕不已。然而,要想成為一名熟練排字工人并非那么容易。齊師傅告訴記者,當時用的是鉛字,每一個鉛字塊在字架上都有其固定的位置,要想熟練地排字,第一步就要把6000多個常用字的字塊位置記得滾瓜爛熟。排字時,工人才能條件反射式的拿取鉛字。
1989年,人民日報印刷廠開始逐漸使用激光照排取代傳統的鉛字排版。排字工這一有百年歷史的職業開始淡出歷史舞臺。當初的排版車間演變成了今天的激光照排車間,當年排字工的職業角色也相應發生了變化。
齊本田師傅還清楚地記得自己當初是如何一點點實現這種轉變的。他說,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計算機,忽然一下子要通過操作計算機來工作,真有些措手不及,一邊看輔導書,一邊上機按部就班地實踐。就這樣接觸了幾個月,大家才對電腦這新鮮玩意有了些了解。
回首自己職業角色的變化,齊本田感慨地說,別的領域都是漸進式發展,而印刷領域給人的感覺是一夜之間從“鉛與火”邁進了“光與電”的時代。“昨天還是手拿鉛字,今天就要指擊鍵盤了。”他稱自己是這場偉大變革的親身受益者。過去做一塊版通常要經過鑄字、排字、改樣、拼版、壓版等繁瑣的程序,而現在打字、改樣、拼版一氣呵成。當初人民日報印刷廠30多位排字工人只能拼兩三份報刊,而現在10個左右的錄入員就可以輕松承擔十幾份刊物的編排工作。再次就是排版的多樣化和豐富性。鉛排時代的版面就像是六七十年代人們的著裝一樣,呆板而單一。而現在只要能想出來的版式,電腦基本都能做到。
從上世紀80年代起,我國先后引進了寫研、森澤、蒙納等照排系統,現代電子照排新工藝逐漸取代傳統鉛合金活字熱排工藝,齊本田算是較早轉型的那一批排字工人。“10年前,還在印刷廠偶爾見到過用鉛字排一些小的刊物,現在是徹底消失了。以后的人們只有到博物館去參觀鉛字排版了。”他說。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