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答”聲漸漸消逝
過去,有個急事兒,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拍個電報。然而,今天隨著手機、網絡的出現,讓人們依賴已久的電報正從生活中消失,如今的電報已經演變成掛號信、傳真、短信、Email等通訊方式。
“滴滴答”,電報在相當長時間內曾經扮演最快信息傳遞者的角色,紅火一時,而今已經逐漸被人們所淡忘。“每個新的電報員要培訓3個月,主要培訓內容是背電碼,每個漢字都是由四位數字的電碼組成的,其中3000多個漢字要熟練背誦和應用。”老電報員林師傅對自己剛當電報員時培訓的情景記憶猶新。
電報最興盛的時期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經濟步入快速發展軌道,產品訂單、銀行匯兌全都用電報。那時的電報營業廳正中央有十幾個電報柜臺,每天晝夜不停地忙碌,每個柜臺前面還排著長長的隊伍。林師傅說:“當時電話不普及,人們什么事情都通過電報來傳達。很多人為了省錢,發電報就越簡單越好,字數越少越好。當時很流行‘一字電報’和‘兩字電報’,如要通知對方到火車站接人,就是一個字‘接’。”那時的電報營業組曾是工作人員最多的一個班組,電報也曾是電信局的“主業”。后來,這個營業組人數越來越少,慢慢地退居到營業廳的邊上;再后來,干脆就退出了營業廳,被安排在很不顯著的位置。
記者電話采訪呼家樓郵電局時,工作人員竟不知道怎么聯系電報業務方面的負責人,只是告訴記者:“前些年,還有人來發禮儀電報。而現在越來越少,有時一天都等不到一個發電報的。人們如果想要告訴某人什么事情,首先想到的是電話、傳真、短信、Email等通訊方式,哪會想到電報。”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雖然電報組的工作人員大為減少,一直在虧本經營,但全國性的電報網絡仍像十幾年前一樣在運營。目前,北京設有電報柜臺的郵電局已經從近200個縮減為80多個,拍發電報的客戶群體和業務種類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以前發報群體遍布各行各業,而如今的電報只是針對通訊不發達的地方或者一些特殊的用途,如銀行匯兌業務用電報傳遞信息,軍人可用特殊電報作為請假依據等。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