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村辦市場”
“九星商行”是九星推出的第一個村屬商業市場。當時的政策并不允許村級辦市場,政策規定市場只能由工商部門來辦。雖然取名為商行,但其提供場地、對外出租的性質,卻是市場的范疇。
上級領導部門給了九星足夠多創新的空間,在九星所屬的七寶鎮工商所向閔行區工商所作了匯報后,上級部門給出“試一試”的結論,由此,九星頂住壓力開始了村辦市場的探索。
1998年,政策瓶頸得以松動:這年7月,經閔行區人民政府批準,由閔行工商局注冊頒證,九星綜合市場正式成立。
于是,從8月至11月短短的3個月時間,九星村辦起了五金、食品、南北干貨、膠合板、農副產品五大批發市場。如今,更成功開設了包括五金、陶瓷、燈飾、石材、鋼材、電器、茶葉、窗簾、家具、玻璃、菜場、水產、膠合板、防盜門、不銹鋼在內的二十多類專業商品分市場區。
目前,九星村建成了占地面積10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60萬平方米、營業用房1萬多間、分設22個專業區域的上海規模最大的市場、吸引了全國各地5400多戶商家、18000余名經商務工人員,被譽為華東地區最大的市場村和申城市場的航母。
這幾年,九星村的經濟效益始終保持著高位增長的勢頭:2005年,實現農方收益33132萬元,凈利潤18035萬元,上繳國家稅收8502萬元,勞均收入35000元。迄今,已經連續兩年在上海市特色億元村排行榜中名列第一。
而在今年4月16日,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授予了上海郊區12個村“中國特色村”稱號,九星村以其村辦市場特色,榮獲這一殊榮。除了特色經濟村之外,此次評選還歸出“農業精品村”、“民主管理特色村”、“民俗文化特色村”共四大類特色類型村莊。
九星模式,不可復制?
90年代的上海,經濟發力,城市大發展、大建設催生了房地產熱潮,帶動建筑行業的火爆。而上海對房屋的需求有其非常特殊的原因:當時,上海人均居住面積僅2平方米,而城市人口的迅猛增加,更推動了對房屋的剛性需求。
正因為九星起步時趕上上海對建筑裝潢材料的巨大需求,九星才得以借助構建建筑裝潢材料市場起步。如今,九星市場已成為經營以生產資料為主,建筑裝潢為輔的多品種大型綜合性批發零售市場。
如果不是上海房地產開發業的火爆,是不是就沒有如今的九星?
從前九星是遠郊區,手中的土地沒人看得上;同時,1600畝的土地足夠建立市場,因為市場不是只有零星的土地就可以建起來的。隨著上海城市化的推進,九星成為近郊而后是城郊,這個時候要再去想拿這塊土地就要付出高昂的市場拆遷費用,這也是九星市場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
九星的成功在于那套“種磚頭”理論,其核心是“滾動發展模式”,九星十年里建造了60多萬平方米的市場,由小到大,這期間,沒有一分欠債。在建倉房沒有錢付工程款時,采取的辦法是給工程隊免半年或者一年的租金,以商招商,而后再回收。以后的改造思路也是從低端到高端,不求一步到位。
另外,九星介入市場的時機非常微妙,80年代做,人們的思想還跟不上;進入20世紀再跟風做市場,門檻必然高出許多,并且已經錯過了發展的大好時機。正是在90年代后期,在改革開放程度較高的時期,九星進入市場,得到政策的扶持,在用地性質合法的前提下,走出村辦市場的路子。
在這種“天時、地利、人和”的大環境下,九星摸索出了一條“村辦市場”的新路子。 本新聞共 6頁,當前在第 5頁 1 2 3 4 5 6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