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創意產業”的浪潮下,上海、廣州、北京、重慶紛紛掛起了“動漫基地”的大旗,甚至一些城市出現了基地對壘現象,北京相繼有幾個創意園區辟出了“動漫”專區,大興動漫基地更是擬投資100億元,引進英國國家動漫中心、迪斯尼等世界知名旗艦級企業5至10家,建成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新媒體中心,動漫產業似乎正在成為一座“金礦”,引來各方人士開掘。在如此背景下,中國動漫并沒有涌現出擁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作品,它的問題究竟出在哪?
今年年初,中央美術學院第一屆動漫班還沒畢業,就被用人單位全部搶訂一空。“中央美術學院學生的就業率達到了百分之百,一些學生甚至兼好幾份工作。”一位老師這樣告訴記者。
“沒想到這個專業這么受歡迎。”一位姓張的畢業生說,他很喜歡動漫,當初報考的時候父母還覺得這個專業不好找工作,沒想到還沒畢業就和一家外企以優厚的條件簽約了。在動漫人才成為“搶手貨”的背后,是國內漸漸升溫的動漫熱。
尤其是在“文化創意產業”的浪潮下,上海、廣州、北京、重慶紛紛掛起了“動漫基地”的大旗,甚至一些城市出現了基地對壘現象,北京相繼有幾個創意園區辟出了“動漫”專區,大興動漫基地更是擬投資100億元,在如此利好的條件下,動漫人才自然成為動漫基地化、品牌化的重要一環。
堵還是疏?
兩年前,動漫還被認為是有些邊緣的專業。
“2004年可以說是一個變化很大的年頭,在那之前很多做漫畫的人生活都很艱苦,大都是在通縣租個房子,每天畫畫,堅持了好多年。”
馬桂林是中國動漫最大的出版機構《漫友》漫畫研究所的所長,對于中國動漫的發展,他感觸頗深。他說,從2004年之后,一些漫畫作者的生活開始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一切都是因為近年來國家對動漫發展的重視。
據記者了解,目前全國在建的動漫基地已經有20多個,遍及全國20多個省市。他們的生活條件改善與這不無關系。
馬桂林說,盡管動漫產業勢頭猛進,但他在5年之內是不會進入動畫領域的,“因為目前根本沒有一個能實現贏利的產業鏈”。“現在國內各電視臺相對于動畫的廣告都是錯位的。中國的動畫低幼化十分明顯,可是廣告都是針對成年人的。那是因為廣告公司的能力強,但是長期發展肯定是不行的。”
看來創意園區、動漫基地,在如此火熱的背后,還是隱藏著一些危機。
不僅如此,關于動漫頻道黃金時段不能播國外動畫片的政策,在動漫界一直爭議不斷,有關方面是為了扶持本土動漫的發展,卻抑制了競爭,無形中使國產動漫缺少雄心。石景山數字娛樂產業基地總裁劉巖就認為:“這種致力于‘堵’而不是致力于‘疏’的方式,只會造成中國動漫產業因為缺乏競爭力而更為貧弱。”
但北京電視臺動漫頻道總裁帥民則認為:“不能因為國外動漫好,就讓它全進來,從民族感情上來講,這種保護民族產業的方法我能接受。從市場保護與市場占有來講,它都是有效的,這未必不是一種辦法。”
據帥民介紹,以前,國產制造商的片子很好買,一般的片子每分鐘20塊錢就能買到,好的最多也就是90塊錢每分鐘,現在隨著境外動畫片買入量減少,國產動畫片的價格直線上升,一般高達100-300塊錢。片子價格上來了,但是收視率卻上不去,廣告也就相應地下降了。
這意味著電視臺并沒有多少贏利,國產動漫制造商倒是日子好過了,而問題是片子的質量并沒有質的變化。
《寶蓮燈》比肩《不見不散》
盡管動漫產業還很薄弱,但其中也不乏一些優秀的動畫作品。1997年夏天,上海美影的導演常希光召集一幫人聚在一起,籌劃拍攝一部能夠和進入中國的好萊塢動畫片抗衡的國產片。一個龐大的明星陣營被調動起來,徐帆、姜文、陳佩斯、寧靜等都給劇中角色配音,該片還請來劉歡和張信哲等演唱主題歌和插曲。在常光希看來,當時《寶蓮燈》的創作班底“已達到了最佳狀態”。
《寶蓮燈》取得了票房大捷,2400萬的票房僅次于馮小剛的《不見不散》,在1999年排名第二,引起了轟動。“現在回過頭來看,我們做得還是比較粗糙、簡單。在版權這一塊,我們的影帶發行不錯,跟中圖公司合作的音樂DVD發行也比較理想,但在其他的延伸產品方面,我們就沒下多少精力了。”常希光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