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更加個性化的服務,將為中國殯葬行業撐起遠超2000億元/年的市場規模
花紅草綠,流水潺潺,要不是觸目可及的行人手臂上佩戴的黑紗,一般人很難想象這是一處公墓。
今天是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位于上海青浦區的福壽園公墓預測,其今年清明期間接待來客有望達18萬人以上。
打造“鉆石級陵園”
創建于1994年的福壽園,1996年正式走向市場。福壽園上海公司常務副總經理伊華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如今該公墓年產值超過1億元,位居全國第一。
分析成功的原因,伊華說,這既源于他們對墓地功能的拓展,也源于一些有效的營銷模式。比如,福壽園有意收集近現代知名人士的遺物,仿佛集郵一樣,逐漸將福壽園打造成了人文紀念公園。
第一個名人是壯士余純順,第二個是阮玲玉。如今,福壽園已薈萃了500多位上海各界名人精英的紀念碑和藝術雕塑。“五年、十年后,這本‘集郵冊’將非常珍貴,而且任何一張‘郵票’都不可復制。”福壽園總經理王計生介紹。而隨著一張張“名人郵票”集進來,一次次活動做下來,福壽園的知名度也節節上升。
伊華和公司高層曾考察了法國的拉雪茲神父公墓、俄羅斯的新圣女公墓,今年3月又考察了美國的阿靈頓公墓。他們發現,那里不僅是公墓,也是城市甚至國家向外展示歷史的露天平臺,有些還成了世界游客旅游行程中的重要一站。
考察歸來,福壽園有了學習的目標。去年福壽園來客超過40萬人次,其中客戶20多萬,包括購買墓地、祭掃和落葬的,另有十幾萬就是游客,包括內地和港澳臺同胞,以及日本、馬來西亞、美國、澳大利亞等國來客。其中日本、馬來西亞旅行社每年都組織十來個團前來參觀。
福壽園雖然經營公墓,卻希望老年人都能快樂、長壽。近十年來,墓園每年舉辦“福壽杯”中老年書畫、攝影、歌唱、舞蹈、棋牌、釣魚等大賽,其25%的客戶,正是由老人生前向子女“指定”的。
隨著生意越來越好,福壽園決定實行限量銷售,每年只出售10畝土地,接受2500名客戶(不包括選擇草坪葬、樹葬、花壇葬、室內葬、長廊壁葬、亭葬等節地葬的客戶),希望將墓園打造成“鉆石級陵園”。
“我們希望能讓細節更加完美。”伊華說,福壽園有一個夢想,就是在2010年成為上海的露天博物館,以呼應世博會,展示上海的近現代名人事跡。事實上,去年國際殯葬協會主席來上海參觀福壽園后,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認為,福壽園可以躋身世界前十大公墓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