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超2000億元的大市場
福壽園的成功與其背后巨大的市場需求密切相關。據伊華介紹,目前上海有經營性公墓43座,北京有33座,兩地的年產值都在五六億元左右。而在全國,現有殯儀館1500多個,經營性公墓2000多個,殯葬從業人員7萬余人。
有專家算了一筆賬,我國每年死亡人口數量大致在820萬左右,如果以平均每人2000元的低標準喪葬費用估算,殯葬行業每年有164億元的巨大市場。如果再算上骨灰存放、購買墓地等費用,殯葬行業的年銷售總額將超過2000億元。
兼任中國殯葬協會專家委員會秘書長的伊華認為,2000億元看似龐大,其實“還沒有做足”。她解釋說,這主要體現在個性化服務的不足。比如未來公墓不僅可以成為旅游景點,應該還可作為一個“療傷機構”。而這也可以帶來相關產業,比如心理輔導、心理治療、哀傷情緒治療等。目前在福壽園,就成立了“星星港關愛服務中心”,專門為失去孩子的家長提供各種服務。
伊華還舉例說,幾年前她到日本考察,就發現日本殯儀館的服務非常個性化。在一個海員的葬禮上,殯儀館將靈堂布置得仿若大海,在里面會聽到海浪聲,屏幕上則播放著逝者生前的照片,包括與親友的合影。她了解到,在日本,個性化殯儀場館的租賃費占到殯儀消費的60%。
而在上海,該市殯葬行業協會上月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其市民在殯葬消費上平均支出為2萬元,其中公墓花費1萬元;殯儀館中用于殯殮服務和殯葬用品的費用約為4700元,殯葬代理服務以及由其代辦的部分殯葬用品支出則為5300元。
殯葬學專家、上海理工大學教授喬寬元告訴記者,中國一些陵園已經完成從傳統公墓向公園的轉變,下一步還需要進一步轉變成人生文化紀念園,才能讓墓園真正成為一張張城市名片。
他認為,傳統的“一三一(一個小時、三鞠躬、繞一圈)”追悼模式需要變革。傳統殯葬偏重于遺體處理,事實上,人生文化才是最值得好好保存的。
不久前,喬寬元在學校一位教授的葬禮上做了一個嘗試,將幾十張照片編輯了一下,在追悼會上放映,氣氛特別好,參加者無不動容。“殯葬業需要在文化內涵增長上下工夫,開辟新的殯葬文化天地,這需要全社會的努力。大家要解決保存什么的問題——是成分一樣的骨灰,還是各具特色的人生文化?”
“目前中國殯葬行業仍處于跑量階段,如果更加注重個性化的服務,其市場遠遠不應是2000億元的規模。”伊華說。而在早前,美國殯葬協會會長托馬斯·羅伯特考察了北京天壽園和上海福壽園之后也表示:“我看到了行業遠景,它在7000英里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