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點半超市的張凱也為講究效率的客戶設計了一條高效率的供應鏈,他的速度更快,只有3小時。今年上半年,他剛談下和北京某超市的合作,主要是利用超市的采購體系和配送中心來為六點半超市的客戶服務。
當顧客在六點半超市網上下單后,訂單被送到配送中心,揀貨人員按訂單開始去超市的配送中心揀貨,然后送上配送車。六點半超市在北京市區內設了8個配送點,覆蓋周圍半小時自行車車程的送貨范圍。配送車裝上貨后每小時在這8個點之間轉一圈送貨,配送點的配送人員收到貨后馬上騎車送貨上門。整個過程最快不用3小時,保證顧客在當天就可以吃到新鮮的蔬菜。
通過與超市的合作,張凱已經可以將經營的商品擴充到12000種,但配送目前仍是他頭痛的問題。零售超市一般利潤都很低,現在網上超市的顧客訂單基本都在百元以內,盡管六點半超市已經向訂單不足百元的客戶收取3塊錢送貨費,在訂單量不多又要保證速度的情況下,配送環節成了巨大的成本中心。張凱希望在訂單量上升到一定程度時,通過每輛車增加配送訂單來降低成本。
與實體店競爭還是合作?
京東商城是先通過實體店銷售建立規模優勢后才轉向網上銷售,而一開始就以網絡為主要渠道的張凱也有過要開實體店的想法。網絡銷售經常面臨銷量不穩定的情況,通過零庫存的供應鏈難免會產生剩余商品,尤其是他所經營的生鮮產品保質期短,很容易壞掉,需要借由實體店消化掉。“開實體店是網上超市的一個必經階段。”張凱說。
與此同時,一批傳統的零售商已經反向進軍網上超市了。與京東商城同樣經營3C產品的國美和蘇寧都有自己的網上銷售,但劉強東認為這并不對自己的業務構成威脅,“傳統零售企業發展網上商城是左手跟右手打。”京東商城直接跟廠商或一級經銷商進貨,減少了渠道環節,因此不少商品的價格較實體店價格低。但如果國美也在網上賣低價格的商品,那無疑是將自己實體店的顧客引向網絡銷售,那是自己跟自己搶客戶,造成內部價格混亂。
他對國美網站的考察印證了這種觀點。國美的網上商城做了5年,大部分商品尚不能在網上訂購,很多商品連個購買按鈕都找不到,看起來就像是個價格發布平臺,或者只是告訴顧客哪個商品可以在哪個店面里買到。
劉強東認為,包括家樂福和沃爾瑪在內的傳統零售企業最終都會發展電子商務,但不會是重點,網上銷售只是它們的其中一個銷售渠道,絕大部分精力還是會放到傳統店面。短時間內,他們不可能同時支撐兩種存在競爭關系的業務模式。
“家樂福很早就建立了自己的網上超市,但看起來像是形象工程,必須超過500元才送貨。”張凱說。而上海的聯華超市從2004年就開始發展聯華OK網,背靠聯華的體系發展了3年,去年雖然創出了9.2億元的銷售額,利潤卻只有800萬元,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傳統企業進軍網絡銷售,山東利群集團算個典型案例。利群集團去年零售的銷售規模是101億元,在膠東半島開了30多家百貨商場和700多家加盟便利店,經營的產品至少有10萬種。2004年底,利群集團開始發展電子商務,逐步將經營產品中適合網上銷售的4萬種商品搬上了網上。現在除了生鮮和現場加工的商品之外,利群下屬百貨商場和超市里很多的商品都可以在利群網上買到。利群網今年共開辟了10個專區和160個小類,化妝品專區、母嬰用品專區和學生專區是目前銷售最好的三大專區,并開始嘗試目錄銷售等新的營銷方式。
“對于傳統零售企業來說,電子商務是不管愿不愿意都必須要做的事情。而傳統零售企業現成的體系,在發展電子商務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利群公司CIO狄同偉認為。 2005年,利群網的銷售額是1000多萬元,2006年的銷售額為2000多萬元,今年上半年每月都有百萬元的銷售收入,估計年底可以達到5000萬元。
相比六點半超市,利群網的優勢在于其物流配送體系。利群集團旗下擁有專門的物流公司,除了給利群集團的零售業務配送外,還接了一些外部的單子,完全第三方運作,在物流成本上具有規模優勢。
不可否認,傳統零售商經營的網超對其實體店還存在某種依附關系,利群網和聯華OK網從剛開始經營時就保持盈利,但其配送范圍也相應受實體店布局范圍的局限。京東商城由于其單筆訂單金額在600元~900元,因此其物流配送的壓力較單筆金額只有幾十元的六點半超市要小很多。“等每天的訂單達到2000張,平均每單80元左右,才能達到盈虧平衡點。”目前尚未盈利的張凱仍然在等待中。
據艾瑞咨詢數據顯示,從2001年到2006年,我國網絡購物的用戶規模從375萬人增加到4310萬人,與此同時網絡購物交易額也由6億元增長至312億元。隨著水果蔬菜、襯衫、電器、建材甚至鉆石都已經搬到網上來賣,會有更多的細分垂直行業掀起新的網絡銷售浪潮,電子商務也開始由第一波的互聯網概念真正走向了關乎人們衣食住行的商務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