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制造催生綠色商機 產業化尚需時日
有一個觀點是:當前,全球每年至少有2600萬輛汽車報廢,如果將它們首尾相連,大概可以繞地球赤道1.5圈。
為了避免生活在汽車垃圾堆上的可能,全球都在進行報廢的汽車零部件回收再制造工程。在中國,這一事項也迎來“破冰”。怎么回收?怎么利用?發改委對此作出解釋。
試水“再制造”
3月6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試點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公布了包括一汽在內的14家再制造試點企業名單。同時公布,目前我國再制造試點的汽車零部件產品范圍暫定為:發動機、變速箱、發電機、起動機、轉向器5類產品。
據國家發改委解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是指把舊汽車零部件通過拆解、清洗、檢測分類、再制造加工或升級改造、裝配、再檢測等工序后內恢復到像原產品一樣的技術性能和產品質量的批量化制造過程。
上海博思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王宏告訴本報記者,在《機動車強制報廢標準規定》正式出臺前,為加快建立與報廢汽車回收利用相銜接的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管理制度,只能通過開展再制造試點工作加以解決。
不過,對于再制造件,普通車主難免心存疑惑:汽車報廢了,怎么用來再制造?再制造產品會不會存在質量隱患?以后購買的新車上會不會有再制造零部件?商家會不會借機以次充好?針對這些問題,國家發改委設立了5大原則。
第一,再制造產品原則上不得低于同類原產品新件的質量保修期;第二,再制造的零部件不能用在新車上,只能進入售后服務系統,也不能直接進入零售市場銷售;第三,暫不允許再制造企業從報廢汽車拆解企業收購“五大總成”進行再制造;第四,零部件再制造企業不得回收或再制造未獲得授權的其它企業產品;第五,再制造企業應獲得零舊部件的原生產企業的商標使用權。
此外,辦法還規定,再制造產品應在外部醒目位置標明“再制造”標志并能永久保留。同時,還對產品性能質量、產品保修、售后服務、產品信息管理、變更車輛注冊信息等方面做出具體規定。另外,此次采用試點推行的辦法,只嚴格選擇了14家企業作為試點企業,這本身就為再制造設定了一個門檻。
“綠色”財富
很明顯,再制造產業,帶來的是一筆巨額“綠色”財富。
據了解,汽車上的鋼鐵、有色材料零部件90%以上可以回收利用。再制造產品的成本只是新產品的50%,同時可節能60%、節材70%。
以發動機的再制造為例。市場上,一個新發動機的價格普遍在1.3萬元左右,而一個再制造的發動機,其花費是全新發動機的40%至50%。
在美國,有5萬多家從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的企業,產值達到360億美元。通過再制造生產的汽車零部件,占美國汽車售后服務市場份額的45%-50%,一部分所占市場份額甚至達到100%。
與汽車產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汽車零部件再制造業有很大差距。王宏告訴記者,目前我國從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的正規企業僅十幾家,產能普遍較小。而發達國家的汽車再制造業發展很快,可再制造的汽車零部件包括發動機、傳動裝置、離合器、轉向機、減振器、空調壓縮機、水泵、油泵、動力控制泵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