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專家組組長董揚介紹,到2010年,中國汽車配件需求量約為650億元,如果5%采用再制造產品,需要38億元再制造產品。而目前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品每年不足7億元。
王宏說,到2010年,我國汽車保有量將增至5500萬輛,按照5%計算,當年報廢的汽車就有275萬輛,且逐年增加,這為開展再制造產業提供了大量的資源。
“綠色”困惑
有專家分析,一直以來,在汽車零部件的再制造領域,有4大困惑:一是源頭枯竭;二是零部件回收率低、回收體系混亂;三是技術水平不高;四是消費者的不信任。
2001年,國務院頒布了《報廢汽車回收管理辦法》第307號令,強制報廢汽車五大總成回爐,但這些零部件正是再制造的原料,如此一來,就造成源頭枯竭。
其次,回收率低。目前,歐美等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回收率非常高,回收范圍涵蓋廣,汽車零部件的回收再利用基本上達到80%以上,豐田和福特等汽車巨頭甚至可以達到95%的回收率。而目前國內的再制造產品,還主要集中在發動機、變速器、電機等附加值較高的汽車零部件上。
再次,技術掣肘。在德國的慕尼黑,寶馬公司建有一家專門的再循環和拆解中心,負責研究舊車的拆解技術與經濟,在再制造的過程中,有94%被高技術修復,5.5%回爐再生,只有0.5%被填埋處理。但是,這一切都建立在高端技術和先進裝備的基礎上,因為修復一件產品往往比生產一件新品所需的技術水平還要高。而目前我國汽車零部件修復、改造等產品設備和技術的發展還遠遠不夠。
為促進汽車零部件再制造企業的技術進步。《關于組織開展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零部件再制造試點企業要加大投資力度,提升再制造所需要的拆解、清洗、加工、裝配、檢測等方面的技術裝備水平;制定再制造產品質量標準和生產規范,盡快形成產業規模。再制造試點企業在本通知下發之日起一年內要通過第三方的質量體系和環境保護體系審核。
消費者的信任度也是關鍵所在。“再制造產品,會不會有質量隱患?”在采訪中,這個問題被多次提及。而據記者了解,在到4S店更換零部件的消費者,鮮有愿意接受再制造產品。在產業成熟的發達國家,消費者會主動選擇再制造產品。但在我國,這還是一個新興產業,很多人認為,再制造產品不如新品,不愿意使用再制造產品。在短時間內,恐怕很難扭轉這種觀念。
為此,業內專家建議,除了要加強宣傳外,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經濟杠桿的作用,逐步理順資源性產品和再制造產品間的關系,允許再制造后的產品經標記后在市場出售,并可適當提高資源性產品價格、大幅度降低再制造產品價格,來提升再制造產品的競爭力。
破解難題
日前公布的《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試點管理辦法》,針對上述問題,都提出了宏觀性的指導。
例如鼓勵政策以及監管手段。如:國家和地方要支持汽車整車生產企業通過售后服務體系回收舊汽車零部件用于再制造;加快制定鼓勵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發展的財稅政策等等。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日后,或將放開舊件流通,這樣既能減少再制造企業的回收成本,又能讓消費者充分認識舊件的價值,但這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王宏也建議,國家和地方應鼓勵消費者和公共機構優先使用再制造產品,加強宣傳,逐步提高消費者對再制造產品的認識,擴大再制造產品的市場規模,積極推動再制造汽車零部件產品的國際貿易。
隨著試點工作的開展,相信國家鼓勵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發展的政策也將逐步得到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