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商機凸顯 尋找商業文化契合點
近幾年,社會公眾對民族文化認知回歸,傳統節日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同時催生出巨大商機。如何做好文化營銷已成為許多民族企業關注的焦點。今年清明節前的銷售季,出現了許多文化營銷的生動案例:北京稻香村韻味十足的“花韻四品”和“青團”分別賣出7.5萬盒和13萬個,銷售額直逼百萬;旗下擁有102家連鎖店的張一元茶葉公司首次開辦“清明民俗文化節”,銷售額增長20%;華天飲食集團率鴻賓樓等20家老字號推出“思鄉菜”和“踏青宴”,生意火暴……
北京市商業企業管理協會副秘書長高以道說,繼清明節“小長假”之后,接踵而至的還有端午節、奧運會開幕前一天的七夕節、殘奧會期間的中秋節,面對一系列日益火熱的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尤其是剛剛成為國家法定假期的幾個傳統節日,如何迎接競爭,積極備戰,已成為眾多商家實施文化營銷的焦點。
“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經濟。”
“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經濟。”這句20世紀90年代的名言已成為許多發達國家現代企業經營與發展方向的最好詮釋。
“民族的東西、帶有中國文化的東西,其實最容易走入國際市場,也最容易被國際市場所認可,然而我們許多企業在這方面的研究探索很不夠。”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營銷系主任呂一琳表示。
商務部整規辦秘書長向辛說:“韓國文化和商業勢力合流,大大侵入了中國的市場。《大長今》等一批電視連續劇抓住了中國眾多觀眾。然后,韓國的MP3、手機、電視、包括餐飲、化妝品統統跟進,實際上是文化導向帶來文化消費。中國的商業企業要在這方面下大力氣很好地研究與挖掘。”
老字號,不但要有自信心還要有責任感。讓消費者感到,商家給他們提供的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上的支持,不是簡單吃一個食品,而是體味一種文化。”
今年清明期間,北京便宜坊烤鴨集團下屬直營的安華店細心制作雙層“清明大禮盒”,將水果、糕點和小香爐、金漆、毛筆分層包裝,并贈送顧客傳統風箏,不僅吸引了消費者,而且給了他們很好的文化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