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的現實來看,新中國建立以來直到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長期面臨外匯短缺的局面,我們希望儲備更多的外匯,滿足我國對外匯日益增加的需求。自1994年匯改以后,我國的外匯儲備在不斷增加,改變了我國長期外匯儲備短缺的局面,促進了我國的對外交往,但外匯儲備過多給我國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如流動性過剩、人民幣升值壓力大等,尤其是美元貶值導致我國的外匯儲備縮水問題,更是值得我們警示。實際上,我國的人民幣不是完全自由兌換貨幣,也不是國際貨幣,不能夠直接支付進口,因此必須先出口換來外匯,再用外匯從國外進口,人民幣升值不能像歐元升值那樣對沖美元貶值的風險。如果我們辛辛苦苦出口獲得的外匯在貶值,則我們將來能夠換來的商品將會減少。筆者認為在當前主要國際貨幣沒有固定名義的情況下,從國內來看,我國應該采取相應的對策,改變以往的外匯管理思路。首先改變以出口換外匯,再儲備外匯的思路,多出口就要多進口,在外匯儲備滿足一定需求的情況下,擴大進口,多儲備資源性產品和戰略性物資。其次實行動態的外匯管理模式,讓外匯在運動中保值增值,密切關注國際金融市場匯率的變化,及時調整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和頭寸,根據國際商品市場和國際金融市場的價格,調整外匯儲備的投資結構。再次完全過渡到意愿結售匯,實現“藏匯于民”,居民分散管理外匯的效率要遠高于國家集中管理外匯,他們能夠根據市場的變化,及時調整頭寸,規避風險。最后逐步放棄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進一步完善匯率的形成機制,建立對美元、歐元和日元等貨幣的獨立浮動匯率制度,減少對某一國貨幣的依賴。
從國際角度來看,筆者認為一是應該推動建立多極化的國際貨幣體系,建立儲備貨幣的多元化,目前我們還不可能確定一個全世界都統一的貨幣,但是我們要建立國際貨幣的多元化,建立相互制約的關系,建立一種國際貨幣相互競爭的機制,這對一國是一種無形約束,如果該國采取以鄰為壑的政策,則該國貨幣將面臨其他貨幣的競爭,雖然該國能夠獲得貨幣貶值的好處,但必然也會弱化其國際地位,也會喪失作為國際貨幣給其帶來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等的好處,這將有利于世界經濟的平衡發展。如美聯儲降低利率,美元走軟,很多國家開始更多地儲備歐元等貨幣,這也會削弱美元的國際地位;二是建立國際貨幣的協調體系,這種協調體系應該建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基礎之上,不僅僅只是發達國家之間的協調,應該包括更多的發展中國家參與,因為匯率的變動不僅僅是對發達國家的影響,往往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更大,發展中國家需要更多的話語權,發達國家在本國宏觀經濟政策約束方面需要承擔更大的責任。今年4月12日-13日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李勇在華盛頓IMF和世行春季會議上發言時明確指出“IMF和世行應敦促發達國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消除金融危機,實施負責任的貨幣和匯率政策”,這實際上表達了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心聲。最后是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推動人民幣的自由兌換,為人民幣的國際化積極準備,促進人民幣參與國際貨幣的競爭,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我們的清償力,也就可以大大減少我國的外匯儲備,減少我們對其他貨幣的依賴,增強我國在國際貨幣協調中的地位,提高我們應對國際貨幣匯率變動的能力。
外匯儲備過多給我國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如流動性過剩、人民幣升值壓力大等,尤其是美元貶值導致我國的外匯儲備縮水問題。筆者認為,我國應該采取相應的對策,改變以往的外匯管理思路。首先改變以出口換外匯,再儲備外匯的思路,多出口就要多進口,在外匯儲備滿足一定需求的情況下,擴大進口,多儲備資源性產品和戰略性物資。其次實行動態的外匯管理模式,讓外匯在運動中保值增值,密切關注國際金融市場匯率的變化,及時調整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和頭寸,根據國際商品市場和國際金融市場的價格,調整外匯儲備的投資結構。再次逐步放棄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建立對美元、歐元和日元等貨幣的獨立浮動匯率制度,減少對某一國貨幣的依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