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格局之所以會走到從高增長、高通脹轉入低增長、高通脹的拐點,其原因是內生的。所謂“內生”,是指由投資周期結束和外部國際經濟衰退等原因所導致的需求水平下降,而不是由政府主動進行的宏觀緊縮所導致的需求水平下降。當已經出現了內生性經濟減速趨勢的時候,仍然把保物價而不是保增長放在首位,仍然實施宏觀緊縮,其結果容易使經濟增長加速進入“滯脹”格局。我的觀點是,中國目前的宏觀調控方向到目前已經必須轉軌了,這個轉軌是因為經濟增長與通脹關系的格局已經進入了轉變點,已經開始轉向“滯脹”階段了。
如果我們觀察自2003年以來經濟增長與通脹的運行軌跡,到目前為止可以說已經發生了三次轉變,2003~2006年是高增長、低通脹,四年平均的經濟增長率是11%,CPI年均上漲率是2.1%,這是第一階段;2007年經濟增長率為11.9%,通脹率上升到4.8%,開始轉入高增長、高通脹,這是第二階段;2008年初以來,通脹率最高已達8.7%,經濟增長率則出現了走低的趨勢,一季度同比回落了1.1個百分點,同期內,貿易順差負增長,實際投資從2003~2006年平均的25.3%下降到15.9%,開始顯露出低增長、高通脹的趨勢,這是第三個階段的開始。從增長與通脹的運行軌跡不難看出,經濟增長率是一條從高到低的曲線,而通脹率是一條從低到高的曲線,由此產生出增長與通脹格局的三種組合。
西方宏觀經濟學中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線”說明,在高增長時期一般都會伴隨著高通脹,為什么在中國會出現高增長、低通脹現象?這是因為中國以市場化為取向的改革在90年代后期深入到產權改革階段后,在本輪經濟增長中極大地釋放了改革效率,也顯著改變了分配關系,分配關系的改變導致社會收入向少數財富階層集中,形成了強大的資本積累機制,為投資提供了來源,而且不僅可以滿足國內投資需求,還有剩余產品可供出口,這集中表現在消費率從2002年的59.6%下降到去年的49%,同期凈出口比重從2.5%上升到8.9%,但同時由于收入差距不斷拉大,消費需求受到抑制,社會總供求從短缺向過剩轉變,由此壓抑了物價上漲,形成了高增長而低通脹的格局。
2006年四季度通脹率開始抬頭,原因并不是收入分配關系有所改善,而是由食品短缺和輸入型通脹所推動的。首先,2006與2007年消費率仍在持續下降,說明分配關系仍在壓抑居民消費需求增長,其次,雖然中央出臺了大量扶持農業的政策,農業生產也出現了連年豐收,但糧食總產量直到去年仍低于九年前的水平,人口卻增加了7300萬,人均食品消費水平也大幅度提升了,這樣就拉開了食品供求差距,導致食品漲價成為消費品漲價的主因。第三,自2006年以來國際石油、鐵礦石等價格上漲愈加猛烈,2007年7月以后,隨著美國次債危機爆發,國際熱錢從金融市場大量涌向大宗產品市場,導致國際初級產品與原材料市場價格全面上漲,從而對我國這種加工出口產品導向的經濟,形成巨大的成本推升力量。輸入型通脹主要表現在PPI指數的上升,2006年PPI指數為3%,2007年12月上升到5.4%,到今年4月份已上升到8.1%。2003~2006年,下游的加工產業物價上漲率平均為PPI總水平的1/4,去年已上升到64.5%,到今年4月份又進一步提升到74%,說明生產領域內成本推動物價上升的因素已開始向消費領域傳導。
本輪經濟增長的主要需求動力是投資和出口,從投資看,由于目前已接近本輪投資周期的末尾,新上項目投資已出現了顯著負增長,投資完成額也出現了明顯回落,由投資所貢獻的需求動力正在逐步回落。從出口看,由美國次債危機所導致的全球經濟衰退才剛剛開始,中國出口增長的衰退和貿易順差的縮減也不可避免,因此至少在今、明兩年由出口貢獻的需求增長會極其微弱,甚至是負值,而在分配矛盾未獲顯著改善的時期,消費始終仍會是投資和出口的應變量,即會隨投資與出口回落而下降,所以經濟增長率在今、明兩年將會持續走低。
從通脹趨勢看,食品供求仍是推動消費物價上漲的主要國內動力,因為今年將進入“十一五”時期的人口增長高峰,去年中國人口增加了681萬人,今年預計將增加1800萬人,而且明、后兩年仍將維持在1700萬人左右的水平,但今年的糧食播種面積卻比去年減少了0.4%,主要減少的是秋糧面積,所以今年夏糧雖獲豐產,但全年糧食總產可能只能維持在去年水平或是略有增長,糧食產量持平而人口大增將是從目前到2010年推動食品價格與消費物價總水平持續走高的主要原因。從國際因素看,由于發達國家金融市場的資本容量是數十萬億美元級,而國際期貨市場的資本容量目前僅是萬億美元級,兩者極不相稱,所以美國次債危機所導致的國際資本從金融市場向大宗產品期貨市場轉移的浪潮,將繼續推動石油、糧食等大宗產品價格走高,推動輸入型通脹繼續發展。根據有關演講,目前輸入性因素在通脹中占15%左右,今后這個比重肯定會是持續提升的,所以中國通脹率在內外兩方面因素推動下,不會低于8%,很可能逼近10%。
綜合以上分析,目前已經開始露頭的低增長、高通脹格局至少會持續3年,在此期間,經濟增長率和通脹率都有可能破“8”。即經濟增長率下降到8%而通脹率上升到8%以上,中國就是真正進入了“滯脹”格局。
宏觀調控方針必須根據增長與通脹格局的轉變進行重大調整。高增長、低通脹的格局是最理想的經濟增長格局,宏觀調控方針應當保持“雙穩健”,即既不擴張,也不放松。高增長、高通脹格局預示著有過熱的可能,實行從緊的方針,適度加息和提升存款準備率也是有道理的,真正的危險和發生宏觀調控誤操作的可能就發生在從高增長、高通脹,轉向低增長、高通脹的拐點。之所以可能發生危險與誤判,是由于以下兩方面原因:
第一,由于通脹的發展,使各主要經濟指標的名義增長率越來越多地被物價上漲所支撐,因此當實際需求水平已經開始下降的時候,名義需求增長率仍會繼續維持在較高水平,從而形成了需求增長率仍然很高的假象。比如,從2003~2006年投資名義增長率年均為26.1%,而同期投資價格指數年均增長率為2.7%,所以同期實際投資年均增長率就是22.8%。但是到今年前4個月,投資名義增長率雖然比上年同期還高出0.2個百分點,可扣掉投資價格指數后的實際增長率已經只有15.7%,已經下降了7個百分點以上,而同期新上項目投資已經下降了5.1%,扣除價格指數后更是大幅度下降到12.4%,這也預示出未來投資增長率的大幅度下滑。再看出口需求,今年前4個月的出口增長率雖然仍保持在21.5%的較高水平,但是同期出口價格指數為9.4%,因此扣除價格指數后的實物增長率只有13.2%,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0.9個百分點。由于出口企業最終獲得的是人民幣,如果考慮到同期人民幣升值因素,今年前4個月以人民幣計算的出口增長率就只有0.9%,已經接近“零增長”,這就難怪今年以來沿海大量出口企業已經瀕臨停產倒閉的邊緣了。
還必須指出,目前的消費高增長也可能有物價所導致的假象,前4個月的消費增長率雖然高達21%,扣除物價指數后也有12.5%,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2個百分點,但是國家統計局對一季度6.4萬戶城鎮居民的入戶抽樣調查卻說明,一季度城鎮居民的實際消費支出僅增長了2%,與同期12%以上的城鎮消費增長率竟差出10個多百分點,最近美國華爾街日報的一篇分析文章也指出,由于中國的統計選樣沒有覆蓋量大面廣的私營部門,所以中國的CPI統計可能沒有能夠反映出物價上漲的真實情況。若果真如此,則目前消費需求的下降情況可能也已經很嚴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