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這次的“20條”顯然不是這個市場邏輯的角度,雖然我們看不到正式的文件,但這個文件肯定不是對中國投資主體的重新定性,而是對老百姓的具體商業行為的管理新規定——— 說從現在起你們又可以做什么了!否則不應該叫“關于進一步鼓勵和促進民間投資的若干意見”,而應該叫做:中國投資主體的性質分類,不應該成為投資管理區別對待的行政目標。
說句大白話,就是誰辦企業,辦什么企業都按照同樣的制度原則和一般通行的財務原則來管理。國有資本可以做的事情,民間資本也應該可以做。而且即使有行政批準事項,二者在市場準入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審批程序也要完全一致。
如果就某種國有資本是全民所有,政府代行管理職能的角度說,國有企業的市場準入要比民間資本高,審批程序要比民間資本多一道:國民聽證,才正確。而我們Cye.com.cn現在正好相反。允許國企做的,不允許民間資本做。二者都能夠做的,國企面臨的行政干預,不僅遠小于民企,而且國企還獲得行政手段的支持。
這種政府、國企常常利益一家,民企矮半頭的情況不改變,別說新出“20條意見”了,即便面面俱到寫上“200條”,也只是喊口號,最多是維持慣例的技術性修補,不是中國亟需的對民間投資的正本清源。不僅無益于徹底改變對民間投資的觀念,也無法建立一套從政府到民間都嚴格遵守的企業運行制度。
民間投資若不是從市場交易要求的合理公平的秩序出發,無法達到國民財富正常和正當的增值,則不可能出現民間積極投資的浪潮。不好賺錢,投資的積極性就已經在下降;要是再碰上不能賺錢,那還有誰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