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 剛剛從谷歌離職創辦旨在幫助年輕人創業的"創新工場"的李開復正引發群體效應。
據悉,李開復創辦的"創新工場"的投資模式是這樣的:由母公司投資團隊搜集項目、招兵買馬,打點一切,再招聘創業者,分給其項目、人馬和資金,一年后更勸其脫離獨自發展。李開復計劃一年分離出5個公司,10年培養出500至1000位會創業的"精英"。
其實,創新工場的模式在國內并非沒有先例。無論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牟其中的"平穩分蘗"模式,抑或是數年前由優酷總裁古永鏘引入國內的"搜索基金"模式,都與"創新工場"有幾分神似之處。
經典的搜索資金的操作模式是這樣的:在前期,公司絕大多數的人員、財力都集中在尋找、收購或自己開發項目,在孵化出合適項目后,再轉向進行項目整合及業務運營,同時吸引更多的風險投資以及基金進入,通過合作投資來規避運營初期的風險,最后一步則是謀求進一步融資或并購、上市。不同于天使投資、風投以及創投的只投資不管理,搜索資金由于深度介入公司運營,可以屏蔽掉不少業務風險。
優酷的古永鏘此前也是采取這個模式,通過合一網絡最終孵化出優酷,只不過,古永鏘在運營優酷之外,分身乏術,沒有在去孵化別的項目。擁有更開闊視野和資源的李開復的創新工場,料不會重蹈此覆轍。
除此之外,與創新工場模式類似的模式也不乏其例。中國創業就業網就是個典型例子。記者獲悉,中國創業就業網旗下的"青聯創業孵化器",亦稱"創業工場",與創新工場的名字頗為巧合。該平臺由獅子基金、青聯投資公司共同投資,旨在以中國創業就業網為樞紐,一網集成創業項目庫、創業孵化器系統、創業行動、廣告服務、青聯商學院、青聯培訓、職業技能、招聘求職、會員卡服務等10余個項目服務模塊內容,成為"創業資源集成的綜合服務提供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