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949~1957年,在新中國的創業史上,是一個恢復、重建、斗爭與融合的年代。新中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借助各種力量恢復生產,發展經濟;而經濟秩序的重建也給了民族資本家們全新的創業機遇。
創業史定位:
1949~1957年,在新中國的創業史上,是一個恢復、重建、斗爭與融合的年代。新中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借助各種力量恢復生產,發展經濟;而經濟秩序的重建也給了民族資本家們全新的創業機遇,隨著公私合營的完成,民族工商業者的創業與國家創業的大潮合二為一。
時代描述:
1950年8月10日,北京。
四川船王盧作孚表情鄭重,與交通部部長章伯鈞簽署了《民生實業公司公私合營協議書》,新中國出現了第一個公私合營企業。
早在1949年,盧作孚一度避居香港觀望。站在一個充滿了變革氣息的未知年代入口,這在當時是相當一部分民族工商業者的選擇。盧作孚帶走了價值達5000萬美元的18艘輪船,他的去留成為一個足以影響一批人的很微妙的焦點。
在那段時間,民生公司的經營陷入了困境,公司虧空達170億元,連發職工工資都極為困難;也正是在那段時間,年輕的人民政府以蕩漾的革命激情,奇跡般地完成了經濟重建的第一步。
1950年初,盧作孚思量再三,決意回到大陸,3月24日,他通過公司駐北京代表何乃仁向周恩來主動提出了“公私合營”的議題。
盧作孚的歸國與民生的“公私合營”,在當時是一個標志性事件。建國初期,民族資本集團受到了比較溫和的待遇,私營工商業和工業的數量有所增加,利潤也有所上升。然而這個階段也是新政權逐步接收民族工商業,對其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國家與民族資本的攜手與博弈,掀起了新中國的第一次創業浪潮。
創業史記:
這是一個重建的年代。恢復生產,發展經濟,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成為新中國創業史上的第一次勝利。
這是一個回歸的年代。國家經濟的復興重新給了創業者以信心,民族工商業恢復生產,開始了新的創業歷程。
這是一個融合的年代。公私合營的完成,讓民族工商業者的個人創業,得以作為國家創業的一部分而存在。
歷史在這一刻將國家與個人統一。
創世紀
公元1949年5月,新中國成立前夕。廣東省汕頭市德興路86號的門前,一個穿著白襯衫的年輕身影閃過,光影倏忽,突然停止了流淌。一片遲開的木棉花瓣墜落,成為定格在歷史上卻久不為世界所知的黑白畫面。
面對一個充滿了未知的年代,一些人選擇去往香港、臺灣地區或是更遠的大洋彼岸,而另一些人選擇留下來等待一個嶄新的中國。其中包括榮毅仁,中國最大的資本家之一,也包括林希之,一個正在白手起家的28歲年輕人。
新中國的創業,建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每一個產業都需要創造。歷史給了不同出身、不同命運的人們以相同的機遇。
懷著中國人應該有自己的感光企業的夢想,1949年5月,林希之在汕頭市德興路86號因陋就簡辦起“公元實驗室”。“公元”這個名稱本身就帶有創世紀的特殊氣質。實驗室里所有的儀器和化學原料都是自制,沒有經費,林希之就制作一些西藥賣給藥房。1949年6月2日,中國第一張原始性氯素相紙終于在這個實驗室中悄然研制成功,屬于中國人自己的光影記憶從此開始。
1952年10月,轟轟烈烈的“三反”和“五反”運動正式宣告結束。在這場標志著中國民營資本“失去的年代”開始的運動中,民生公司總經理盧作孚用安眠藥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就在這時,林希之的公元實驗室經過76次試驗,制造出中國第一張性能接近進口相紙的感光印相紙。
1953年4月1日,我國第一家感光企業——汕頭公元攝影化學廠建立。最初,這個廠只有15人。后來,他們把汕頭市永安街的一段共53間民房全部買下來,在里面曲曲彎彎地安裝了1.1米寬的相紙涂布機,60米長的掛桿式干燥道,又安裝了鋇地紙涂布機、超級壓光機、壓花機等設備,開始批量生產黑白照相紙,當年產量達到35萬盒,填補了中國在相紙生產領域的一項空白。
沖破封鎖線
為了重建國家經濟,從1949年5月到1950年初,陳毅、陳云與上海的投機商面對面展開了銀元、紗布、糧食三次場面激烈的攻防戰,上海的物價開始日漸穩定。接下來,針對上海工業的半解體狀態,政府又采取有力措施“盡快扶植民族工商業,恢復生產”。
那是一個激情蕩漾的革命者的年代,新中國迅速完成了國家經濟的重建,然而就在此時,一場意外的封鎖突然襲來。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在美國的主導下,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對中國實施全面封鎖禁運的決議,內地物資空前短缺。
為了打破美國人的封鎖,中國政府在香港和澳門分別設立了貿易機構“香港華潤公司”和“澳門南光公司”,它們采購鐵皮、橡膠、藥品等物資,然后由香港的民間商人轉運到內地。這給了一批人一個白手起家的意外機遇。這些人中,最出名的是霍英東。
跟絕大多數的東南亞華商一樣,霍英東出身貧寒,他當過鏟煤工、機場苦力、地下機車司機,開過雜貨店。
早在戰事初起的1950年底,霍英東即以一艘風帆船,從香港運輸柴油至澳門,賣給“南光公司”。一年之后,他已經擁有總噸位約1000噸的十幾艘機帆船。
在接下來的近3年時間里,霍英東承擔了在港澳和內地間運輸軍用物資的主要任務。白天他要聯絡、落貨,晚上開船,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為了避開緝查人員的騷擾,每次裝船都必須在一個小時內完成,“就像打仗一樣”。每運一船貨,霍英東大約可以得到相當于貨值20%的運費。
那段歷史一直籠罩在迷霧之中,一個可以確定的事實是,當年有眾多東南亞華商,或因為愛國,或出于牟利,都積極地從事過向中國大陸偷運物資的活動。
20世紀50年代后期,香港房市、股市“枝繁葉茂”。霍英東是最早入樓市的商人之一,也是“賣樓花”——分期付款的發明者。正是有了這種銷售方式,房地產才變成了一個普通大眾都可以參與的投資行業。在這個迅猛成長起來的大市場里,霍英東成為盛極一時的“樓市大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