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的中國夢
穿越封鎖線,年輕的共和國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發展國民經濟。
1953年3月5日,北京與莫斯科就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達成共識,蘇聯同意幫助中國建設156個大型工業項目,這就是中國創業史上影響深遠、長期被神秘氣息籠罩著的“156工程”。那是一個創世紀般的建設年代,在人們激動的歡呼聲中,一個接一個的記錄誕生了:“一五”期間,中國人造出了汽車,試制成功了第一架噴氣式飛機,建成了第一個制造機床的工廠,在長江上建起了第一座大橋……
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為在全國范圍內實現公私合營提供了可能。
1954年9月,全國人大頒布了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明確提出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全國范圍內的公私合營正式開始。
私營企業家積極配合政府的決策。其中,北方的代表人物是樂松生,他是國內最出名的百年藥號同仁堂的總經理,南方的領軍者則是當時中國最大的私營企業集團上海申新公司的榮毅仁,他們先后當上了北京市和上海市的副市長,一時人稱“北樂南榮”。
公私合營也給另外一些眼界開闊的創業者以新的機遇。1954年,福建泉州的四家私營批發商準備利用安溪縣豐富的水利資源建一家水電站,然后辦一家電池廠。雖然這些人都是當地知名的富商,但創辦電池廠,無論在資金還是技術上,都有不小的缺口。公私合營讓他們看到了另外一種創業的可能。四家商號的負責人向政府提出聯合辦廠的申請。在政府的支持下,1955年底,福建史上第一家生產電池的企業——安溪光明電化廠正式建成,其電池生產一直持續到2003年。
繼北京和上海之后,全國各大中城市一個接一個地完成了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民族資本家的個人創業至此融入國家創業的洪流,年輕的新中國,開始進入一個全新的國家經濟時代。
備忘錄
●1949年,新中國政府通過銀元、紗布、糧食三大戰役,穩定了物價,開始恢復生產。
10月20日,新中國第一家保險公司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成立。
上海“火柴大王”劉鴻生從香港返回上海創辦實業。
●1950年8月,盧作孚的民生實業公司成為新中國第一個公私合營企業。
●1952年12月,對金融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初步完成。
老字號全聚德實現公私合營。
●1953年,蘇聯援助中國的“156工程”開始,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
●1954年,榮毅仁將自己的企業實行公私合營,成為新中國創業史上著名的“紅色資本家”。
●1956年,公私合營全面完成。
7月13日,新中國第一批自主研發和制造的“解放牌”汽車下線。
● 1957年,提前完成農業合作化、手工業合作化及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