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從1958年至文化大革命前,在新中國的創業史上是一個“大躍進”的時代。這里的“大躍進”并不單指那場虛妄而狂熱的運動,更反映了年輕的新中國在創業中亢奮而浮躁的狀態。
創業史定位:
從1958年至文化大革命前,在新中國的創業史上是一個“大躍進”的時代。這里的“大躍進”并不單指那場虛妄而狂熱的運動,更反映了年輕的新中國在創業中亢奮而浮躁的狀態。
時代描述:
在新中國創業史上,1958年是一個虛假的、帶有強烈自殘傾向的年份,對高成長的迷戀以及致命的自負,使得全國上下都陷入了空前的瘋魔。
年輕的新中國依然沉浸在第一個五年計劃初見成效的亢奮和狂熱中。1958年,以“趕英超美”為目標,一場國民經濟的“全面大躍進”運動開始。全國各地建起了數以十萬計的小高爐,煉出的卻是一爐爐沒有任何用處的“海綿鐵”;在廣袤的中國農村,烏托邦式的人民公社誕生了,一個個虛假的糧食產量“衛星”被人為制造并釋放。僅用一年的時間,一切秩序被全部打亂推翻。
“放衛星”帶來的高征收,再加上自然災害的作用,從1959年到1961年,國民經濟陡然跌入空前的蕭條和低迷。三年中全國工廠關停近半,農村甚至爆發了大面積的餓死人現象。與此同時,蘇聯突然在1960年召回全部援華專家,與中國徹底決裂。
內外交困,年輕的共和國在她的第十個年頭遭遇到了空前的困難。
在這樣的背景下,1958~1965年的新中國創業史,也許有些浮躁,有些爭議,有些單薄,然而卻依然留下了一批只有在那個特殊年代才能產生的成就,而與以往完全不同的嶄新經濟力量萌芽,已經在凍土下開始孕育。
創業史記:
當初生的創業者面對最初的成功,往往容易自負、偏執而迷失方向。對于個人如此,對于國家亦然。那是一個屬于標桿與榜樣的年代,那個年代中的創業,帶著一種特殊的神秘與狂熱,如同信仰。
標桿年代
1960年4月29日,四萬多人聚集在黑龍江的薩爾圖大草原。這年的雨季來得特別早,人們站在泥濘不堪的草地上,每個人的臉上都亢奮不已。一條巨大的橫幅在空曠的草原上非常醒目——“石油大會戰萬人誓師大會”。
在三年困難時期,這是最讓人振奮的一個時刻,同時,在新中國的創業史上,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
中國的東北發現了大油田。因為噴油之日非常接近共和國的十年國慶,這塊新發現的油田被命名為“大慶油田”。
大慶油田被發現后,石油工業部當即從各地抽調了7萬名石油工人和轉業軍人會師薩爾圖,展開了一場空前的大會戰。工人睡在簡陋的帳篷、木板房、牛棚、馬廄里,日夜作戰。在這支令人敬佩的石油大軍中,出現了建國后最著名的工人——“鐵人”王進喜。
王進喜是玉門油田的一個鉆井隊隊長。在打井的過程中,王進喜的腿被砸傷,他卻拄著拐杖纏著繃帶連夜回到鉆井隊,一連7天7夜沒有離開工地。這口井成為大會戰后打出的第一口油井。
王進喜打出的第二口井地處高壓區,打到七百多米時突然發生了井噴,強大的高壓液柱沖出井口,一場大事故眼看就要發生。要壓住井噴,當時惟一的辦法是往泥漿中加水泥和黃土。由于沒有攪拌機,倒進去的水泥都沉在泥漿池底。就在這時,王進喜扔掉雙拐,縱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在他的帶動下,工友們也紛紛跳入。經過三個多小時,井噴被制服,保住了油井和鉆機,王進喜身上卻被堿性很大的泥漿燒起了數十個血泡。因為工作不要命,王進喜被稱為“鐵人”。
大慶油田的發現成為中國創業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它大大增強了中國工業的自主能力。同時,它也涌現了“鐵人”王進喜這樣的典型人物,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經驗,成為全中國的國營企業學習的標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