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從1958年至文化大革命前,在新中國的創業史上是一個“大躍進”的時代。這里的“大躍進”并不單指那場虛妄而狂熱的運動,更反映了年輕的新中國在創業中亢奮而浮躁的狀態。
計劃外機遇
在那場舉國的亢奮中,當一些人用清醒的眼光來觀察狂熱的世界,一個意外的創業機遇就此誕生。而最為珍貴的是,這種清醒的眼光第一次屬于中國的草根階層。
1958年,為了滿足大煉鋼鐵和搞人民公社的需要,各地農村出現了一大批社隊企業,它們制造并修理農耕必需的各種農具。這些設備極其簡陋、制造水平極其低下的手工作坊日后將成為鄉鎮企業的最早胚胎。
上海馬陸公社是當時創辦隊社企業的典型案例。20世紀60年代初,為了緩解糧食危機,2000萬的城鎮職工被精簡回農村,他們帶來了技術和辦廠經驗,為隊社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天然的養分。
馬陸人跟著他們學技術,到城里買機器,農機廠、鋸木廠、化工廠一家家辦起來。到1960年,馬陸公社社辦廠的產值竟占到農副工總產值的70%。
“公社要專一化搞農業”的指示下達后,馬陸的不少廠被關閉、解體、壓縮規模。然而作為一個“農民富裕”的典型,馬陸公社曾經不斷出現在外賓訪問的照片上。于是馬陸人找到了一個“外賓參觀需要”的理由,終于留下了一些社辦廠。60年代后期,政策稍松,當地再掀工業發展高潮。
相比馬陸公社,當時廣東澄海人所創辦的社辦廠已經更接近后來的鄉鎮企業,雖然他們的名字在報紙上并沒有出現。而今已是一家外貿玩具廠老板的鄭忠明回憶,上世紀60年代初,澄海的一些社辦廠已經開始生產加工小喇叭、塑料鴨子等玩具,做一件只掙幾分錢。隨著訂單被不斷帶回,越來越多的社辦廠開始加入玩具加工的隊伍。改革開放后,掌握了技術和銷路的澄海人逐漸建起了一批玩具廠,產品現在銷往上百個國家和地區。
神秘的三線
1964年5月,基于對國際形勢的分析,中共中央召開會議,做出了三線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
三線建設,就是把沿海一些重要的工業企業向西部地區搬遷。此后的17年間,數以千萬計的熱血男女,懷著為中國國防軍工事業奉獻青春與生命的熱情來到窮鄉僻壤,蒲公英般在深山里扎下了根,“獻了青春獻子孫”。
1965年春,時年37歲的汽車專家陳祖濤受命內赴三線,籌建第二汽車廠。按照當時中央對三線工廠的布局要求,即“靠山、分散、隱蔽”的六字方針,陳祖濤將廠址初步選定在湖北鄖陽山區的小鎮十堰。
近百人的小鎮一下子來了近20萬名建設大軍,吃住成了首要的問題。“我還記得當時我們每人每月只有半斤肉、4兩油和28斤糧食。由于沒有油,只能把鹽用水沖了來煮菜。”剛開始時,建設者住的是自搭的蘆席棚,還有很多人就住在老鄉的豬圈旁,碰到漏雨時,有人干脆睡在老鄉預備的棺材里。
在十堰的山溝建大型汽車廠,運輸面臨重重困難。陳祖濤回憶,最初的物資和設備基本上都從漢江邊靠人拉肩扛運過來。工地與碼頭之間來回要30公里,山路崎嶇。
除了建廠外,他們還要建城市。“幾十萬人的最低生活需求必須滿足,因此除建工廠外,我們又花大力氣來建學校、建商場、建醫院、建公園、修馬路,甚至建火葬場。”晚年的陳祖濤感慨。
三線建設再次給了弱小的隊社企業一次意外的機遇。在國家建設“大三線”的同時,各省也開始復制這種工業轉移,建設起自己的“小三線”。這些工程對原料、配件的需求,催生出一批以小五金廠為主的隊社企業。
三線建設在新中國創業史上具有多重意義。然而圍繞在深山中建設大型工業企業是否科學的問題,后來也引起了諸多爭議。二汽的建設經過,展現了三線項目的基本特征。對這一重大工業大轉移的歷史評價,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命題,或許它永遠不會有共識。
備忘錄
●1958年,在大躍進的狂熱氛圍中,各地掀起大辦工業的熱潮。
8月1日,第一家“人民公社”,在河南省新鄉縣七里營鄉誕生。
●1960年,代用食品成為生產和生活的熱點。
“鞍鋼憲法”誕生,它被認為是我國對工業企業實行民主管理和科學管理的極具特色的重要經驗。
4月,東北發現了大慶油田。
●1961年,為緩解糧食危機,國家對城鎮企業中的農村職工進行大精簡。16歲的魯冠球被精簡回鄉,開起了自行車修理鋪。
安徽、廣西等地刮起一股包產到戶的“單干風”,但這場包產到戶的試驗,最后以被禁止而告終。
● 1964年,三線建設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