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們的困局
同時陷入困境的,還有正在謀求全球化地位的“中國制造”。
2007年8月11日下午3時許,佛山市利達玩具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港商張樹鴻在自己工廠的三樓倉庫內上吊自殺,尸體旁邊堆著十多包形態可愛的芝麻街布娃娃玩偶。
自殺前,張樹鴻在廠區內巡視一圈,并將工人工資悉數結清。他從1993年起自香港到佛山辦廠,被員工描述為一個厚道的人,許多人也因此跟著他一干就是十幾年。這個玩具商的意外死亡,讓“中國制造”的話題再度跳上國內外重要財經媒體的頭版。
張樹鴻之死起因于9天前。8月2日,美國最大玩具商美泰公司向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提出召回佛山利達生產的96.7萬件塑膠玩具,理由是“回收的這批玩具表漆含鉛量超標。”事發前,利達的產量已居佛山玩具制造業第二。
一夜之間,這家擁有十多年良好生產記錄的合資企業成為眾矢之的。在美國輿論的不斷聲討下,玩具廠商及其上下游供應、檢驗鏈上的疏忽被一一曝光和放大。最終,佛山利達被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要求整改,國家質量監督管理總局宣布暫停其產品出口。利達被迫停產,2500名工人幾乎無事可做,張樹鴻承受巨大壓力,最終一死了之。張樹鴻死后3日,美泰第二次宣布,召回的中國產玩具數量增加到1820萬件。
張樹鴻死后,玩具召回事件在質量責任人的確定上居然出現了戲劇性的反復。中國商務部在調查中發現,美方宣布召回的玩具絕大部分不是因為制造質量的問題,而是美方標準的突然改變以及經銷商的風險轉嫁。2007年5月,美國材料測試協會公布了一項針對玩具材料使用的新標準,中方制造商生產的1820萬件玩具是根據之前的出口標準生產的,美方經銷商以不符合新標準為理由召回玩具,全部風險及損失則由中方承擔。
這一調查結果的出現,讓國內輿論再度嘩然,中國制造在全球產業鏈中的被動和被欺壓現狀畢現無遺。張樹鴻很冤,這也是“中國制造”們普遍遭遇。不過回望歷史,60年來成功的創業者,無一不是經過重重考驗,通過不斷地堅持,才能安然迎來希望的曙光。
資本市場——富豪孵化器
在這期間,互聯網的光芒明顯被狂熱的股市和樓市所掩蓋。不過,以李想、戴志康等為代表的80后“明日之星”,正憑借新經濟的崛起,逐步登上前臺。
“我認為我比一些四五十歲的企業家還踏實,”作為80后的創業者,李想在面對媒體時確總是體現出于年齡不相稱的成熟,“我一步一步,每步都很踏實,因為我很清楚,創業是一個過程,不是說只要去創就會有業。至于你問我算不算成功人士,我的回答是,在我腦子里就沒有成功這個概念,只有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當被問及什么是該做的,李想的回答毫不含糊:“創一次業,做一次并購,實現一次上市。我現在所有的努力就是為了實現這幾個目標。”
這的確是一個狂亂的時代。風投、上市,成為了所有創業者關心的話題。起得晚卻趕上一個好集的人也有,他就是阿里巴巴的馬云。他的公司2007年11月在香港上市,成為市值最高的中國互聯網公司。
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為600萬中小企業提供外貿交易的平臺,它讓無數不懂外語、沒有出過國,甚至不知道任何國際貿易知識的中小商人找到了國際買家。在某種意義上,它是“中國制造”最重要的推動者之一。
2004年,馬云創辦從事C2C業務的淘寶網,在兩年時間內戰勝全球最大的同業公司eBay,取得了75%的市場份額。為了解決網絡支付的信用難題,馬云還創造性地發明了一種叫做“支付寶”的第三方支付工具。它以阿里巴巴為交易的擔保中介,從而解決了資金欺詐的問題,也讓自己間接地進入了金融服務領域。
馬云今天能夠安然“過冬”,顯然是因為當時選中了最為合算的上市時機。股市的結構性泡沫意味著公司股價的普遍高估,而阿里巴巴同時具有中國和互聯網兩大概念,在此時籌資,無疑占到了相當大的便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