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上海工博會”日前落下帷幕。今年的工博會上,高科技、低能耗成了最大亮點,同時,在低碳經濟下尋找商機也成為參展企業共同的心愿。上周,工博會的重要議程之一“第二界中國國際節能環保論壇”在滬召開,圍繞“金融危機催熱低碳經濟”主題,各方進行了熱烈的探討。有專家表示,中國企業應利用金融危機的契機,在這一輪新的產業革命中,尋找自身的優勢,并搶先占領商機
金融危機帶來產業升級契機
去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使得中國經濟受到了非常嚴重的沖擊,這其中包括鋼鐵、石化、輕工業等行業。面對這樣的情況,中國政府制定了十大產業振興計劃,希望借此減輕國內工業產業所受的負面影響。
國家發改委司長熊必琳表示,金融危機帶來的是沖擊也是機會,中國的工業企業應抓住這個契機,迅速調整經營策略,實現產業重新升級,贏得發展機會。
熊必琳認為,正是由于全球經濟需求萎縮,國內一些落后的產能效益空間越來越低,最后一些企業不得不退出市場,剩下來的企業為了生存也在艱難轉型。
不過這既是危機,也是機會。全球的需求萎縮,使一些過去在國際市場上壟斷的大公司也受到了相當大的影響。這樣實際上為國內企業“走出去”創造了更多有利的條件。由于中國的金融體制、資本流動性沒有受到影響,國內企業可以充分地利用兩種市場、兩個資源。
另外,在金融危機下,為求生存,工業企業也不得不加快技術改造與推進自主創新。以石油產業為例,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國內石油產業基本實現了升級。此前,中國汽車油品的問題除了在汽車裝置上需要改進以外,更多的原因跟國內的油品質量有關。由于原本的工藝不適宜高品級油的生產,所以國家從振興產業的200億資金中拿出一部分,對國內現有煉油生產線進行了改造,同時,還理順了成品油價格的一些障礙,基本上和國際油價實現了掛鉤。
上周五,財政部進一步提高了對新能源汽車的支持力度,確認了中央財政對購置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給予補貼的對象和標準。業界普遍認為,此次政府財政補貼對汽車業的支持力度超過預期。
根據財政部發布的《關于開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工作的通知》,此次財政支持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主要指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補助標準主要依據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和同類傳統汽車的基礎差價,并適當考慮規模效應、技術進步等因素確定。接下來,在北京、上海、重慶等13個城市,將以財政政策鼓勵在公交、出租、公務、環衛和郵政等公共服務領域率先推廣使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對推廣使用單位購買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給予補助。
據悉,財政部對混合動力汽車的補貼按照節油率分為五檔補貼標準,最高每輛車補貼5萬元,純電動汽車每輛可補貼6萬元;燃料電池汽車每輛補貼25萬元。同時,十米以上城市公交客車另有標準:其中,混合動力汽車分為使用鉛酸電池和使用鎳氫電池、鋰離子電池兩類,最高補貼額分別為8萬元/輛和42萬元/輛;純電動汽車補貼標準為50萬元/輛;燃料電池汽車的補貼標準最高為60萬元/輛。
除了中央財政的資金支持,各地政府也陸續開始對轄區內“節能減排”企業提供財政獎勵資金和稅收優惠。上海發改委環保處倪前龍介紹,如果企業遵循低碳減排的政策,除了之前已有的優惠政策,上海還有一些特別的補貼。比如,企業將原有的鍋爐改成燃氣鍋爐后,按照生產量來給予獎勵,一噸節能量獎勵300元錢,門檻為200噸。此外,清潔生產和節能工程的改造也將獲得政府的資金支持。
碳生產率將決定企業利潤
2007年一份統計數據顯示,國內當年每噸油創造GDP為2026美元,發展中國家平均為3146美元,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如西方七國,每噸石油則創造GDP為9063美元。對此,業內比較普遍的看法是,我國的電力、鋼鐵、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輕工、紡織等八個行業主要產品單位能耗平均比國際先進水平高30%-40%。
有專家指出,中國高能耗的現狀為節能產業留下了巨大的發展空間。“節能減排”對于企業來說不僅是必須履行的社會責任,也是轉變增長方式、調整效益、搶占市場占有率的重要手段。
事實上,對于低碳經濟,國內工業企業早已聞風而動。今年的工博會共評出39項獲獎展品,金獎4項、銀獎9項、銅獎14項、創新獎12項,而在各主要獎項中,都出現了“低碳”產品的身影。比如,華銳風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3MW海上風力發電機組、上海重型機器廠制造的450噸電渣重熔爐以及上海ABB工程有限公司生產的基于力控制的機器人(69.450,0.37,0.54%)裝配工作站等4項“低碳系”展品均獲得了金獎。
ABB公司北亞自動化CEOTobiasBecker向記者介紹了廣東廣紙集團通過節能創造經濟效益的經典案例。廣紙集團是一家大型的紙漿廠,每年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和電力。為了節能減排,該廠與ABB公司合作,尋找到18個節能的措施,最終為這個廠每年節約下800萬-900萬的潛在成本,這也意味著其利潤率每年將提升10%至20%。
TobiasBecker認為,最重要的是通過節能減排,讓企業的經營模式發生變化,這也將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在廣紙集團的例子中,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火電問題,而是如何把造紙廠內部的電能需求做一個優化。通過尋找節能的生產模式,該廠發現在造紙過程中最大的耗電是抽真空過程。而此前認為耗能最大的電機和變頻器實際只能節省7%的成本。通過發現這個問題,該廠迅速調整生產結構,大幅提高生產率,從而在國際市場上提高了產業競爭力。
今年12月,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將在哥本哈根重點討論全球走向低碳經濟的新工業化問題。按照這樣的進程,有人測算2020年以低碳為主要經濟模式的產業將占全球GDP的20%-30%。由于可見,推進中國工業的低碳化已箭在弦上,然而對大多數中國企業來說,雖然也知道要努力實現低碳化,但真正落實到生產上,卻仍然十分困惑。
對此,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諸大建解釋,低碳經濟實際上就是將此前企業的生產率換算成一種新的生產公式,也就是今后企業能力將用碳生產率來衡量。
碳生產率=企業工業利潤或
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原本的模式是靠多排碳來產生效益,現在完全相反,減少碳排放,企業就有更大的競爭力,就有更大的商業機會。打個比方,如果世界的平均碳生產率是3.4%,你的企業在世界碳生產率的水平線以上,你就有競爭優勢,反之,在世界碳排放以下的就要面臨退出市場的危險。
諸大建表示,2008年世界二氧化碳生產率為1130美元/噸,在下月的哥本哈根會議上,有可能會將2050年的碳生產率提高到17100美元/噸。這個增長幅度相當于過去125年工業革命的勞動生產率提高(1870-1995),但是二氧化碳革命的時間卻只有42年。在42年里要實現100多年中工業革命勞動生產率的變革,目前世界各國都面臨時間的壓力。顯然,如果中國企業能抓住這個趨勢,就將在國際市場上保持較長時間的競爭優勢,一旦跟不上這個趨勢,中國企業的發展前景就十分堪憂。因此,他給企業提出兩個建議,一個是提高能源效率,第二個就是能源替代。
上海低碳經濟初顯成效
據了解,今年上半年上海
GDP能耗下降了9.3%,工業系統的能耗下降比較快是主要原因。其中,二氧化硫排放下降了14.43%。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核定,在這一項上,上海在全國各省市中排名第二,另外,污水化合需氧量排放也削減了13.92%。相關政府人士透露,今年的數據比前兩年已大幅下降,為“十一五”期間上海三個主要約束性指標的完成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上海市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周亞介紹,上海主要通過三個渠道來降低工業能耗。第一就是優化升級產業結構。“近幾年來,上海在產業結構的調整上已經花了很大的力氣,今年的服務業的比重將提高到53%以上。這個比重在最近三年到四年的時間里,每年都提高了一個百分點。”不過,周亞表示,這并不是今后制造業就不重要了,而是今后政府支持的重點將放在一些先進的、對傳統化石能源依存度較小的、高新技術的產業上,要做一些別人不容易做得了的產品。
與此同時,上海還優化能源的供應結構,把目前對傳統化石能源依賴比重逐步降下來。眾所周知,目前上海將近40%的電力要依靠外來送電,主要使用三峽供電、秦山核電以及浙江抽水電站,但風電和光伏發電比重還是較低。另外,主要本市產業對煤炭的依賴度較高,約占65%以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上海在風電建設上著重下功夫,比如東海大橋就是我國第一個海上風電項目,目前已經安裝了五臺機組,每臺三兆瓦,這在亞洲地區也是最大的海上風電。再有,在明年的上海世博會以前,本市還將完全安裝10萬千瓦的34臺風能發電機。
周亞介紹,上海還在考慮發展智能電網的問題。“上海的光照條件不如西部地區,每年太陽的有效利用小時只有2000多一點,在全國連二類都算不上。風電雖然有一些,但是畢竟范圍比較小,輸送成本遠遠大于投資。因此,需要考慮有效地解決電網的問題。”
倪前龍表示,申城要發展低碳經濟主要靠“三架馬車”,即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能效和調整能源結構。在這個過程中,轉型的好的產業將面臨很大機會。“比方說,一些冒白煙的電廠,如果今后能把冒白煙的二氧化碳收集起來,這就是很大的技術設備和產業鏈。就像現在污水處理設備一樣,英國正在開發這種技術。再比如說一個產品碳排放的認證等等,這些都孕育著巨大的商業機會。”
有業內人士表示,上海要想在低碳經濟的賽跑中領先一步還需要建立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的市場和機制。最近上海市政府常務會議已經通過了上海市促進新能源產業以及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兩個政策意見,并有配套細則出臺,這些都體現了上海發展新能源產業和新能源技術的決心和態度。另外,除了依靠政府,目前在會計制度、稅收制度等等方面還存在著很多和發展服務業不相符的制度和環境,這些都是需要突破的空白。
據了解,目前英國的企業污染排放達標率是99.5%,而中國企業還遠遠達不到這個標準,對此,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和綜合利用司司長周長益表示,經過全國上下方方面面的努力,“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有可能完成或超額完成。由于目前我國工業能耗占總能耗的70%,為了保持這個成績,今后國家將在三個方面推動工業形成優良的碳生產率。
首先,加快淘汰落后產能,遏制“兩高”行業的增長。他強調,今后所有的工業新上項目,必須要進行節能評估。評估的內容包括:能源消耗、資源消耗、水消耗是否達到了國內甚至國際的先進水平,是否按照循環經濟的理念來規劃和設計新的項目,有沒有體現技術創新等等方面;其次,要通過技術標準和產業政策,進一步加強重點行業節能減排的分類指導和準入門檻;第三,通過企業的技術改造支持一些節能減排項目建設。尤其是要加大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力度,要加大推進“兩化融合”的力度。他表示,近期國家正在與財政部協商,準備從今年開始拿出一部分國債資金和一部分中央預算的資金專門支持工業化企業的“兩化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