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社區……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一股強勁的“低碳”之風開始席卷中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特征的“低碳”理念已經滲透到經濟運行、城市發展和居民生活的各個方面。
種種跡象表明,盡管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任務艱巨,但從國家領導人的表態到各地的實踐探索,從公司企業的轉型到社會個人的努力,中國正開始全方位地走上低碳發展之路。
低碳革命:中國式節能減排之路
低碳經濟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明確提出要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嘗試有助于發展低碳經濟的各種途徑,并取得了積極成效。
來自國家發改委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國單位G D P能耗已在2005年基礎上累計降低13%,有望實現到2010年單位G D P能耗在2005年基礎上降低20%左右的目標。這意味著我國5年內少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將達到15億噸以上。
僅2008年實施的“限塑令”一項,就相當于每年可節約石油240萬至300萬噸,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20萬至900萬噸。此外,截至2008年底,中國農村建成戶用沼氣池3050萬戶,年產沼氣120億立方米,相當于少排放二氧化碳4900多萬噸。
分析人士指出,低碳經濟不僅涉及技術革命,還會影響和牽動經濟社會變革,并且將是未來相當一個時期內結構調整和制度創新的重要推動力。
迄今為止,中國出臺了不少激勵性財政政策,提高建筑節能標準,鼓勵發展公共交通和節能環保汽車,鼓勵推廣高效節能產品,用價格和稅收政策支持發展可再生能源、新能源,鼓勵發展節能環保和資源綜合利用產業。
目前,國家發改委正在抓緊制定到2020年我國節能減排的新目標,已經數易其稿的《關于低碳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也正在緊鑼密鼓地研討當中。同時,國家開始計劃發展低碳經濟試點示范,此前,廣東已在國內率先編制《低碳經濟發展試點方案》。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中國發展低碳經濟,除了出臺相關政策,更重要的應該是加快結構調整,大力推進資源和能源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因為國內目前扭曲的能源價格十分不利于節能減排。
低碳發展:后城市化時代的選擇
“中國各地政府、公眾對發展低碳經濟達成共識,并已轉化為具體行動!敝袊沙掷m發展研究會副理事長張坤民說,他最近參加了4次低碳發展調研,先后考察了全國10省22個大中城市,充分感受到了各地對于低碳發展的積極性。
目前,全國已有保定、上海、貴陽、杭州、德州、無錫、吉林、珠海、南昌、廈門等多個城市提出了建設低碳城市的構想,還有不少城市正在加入打造低碳城市名片的行列。
有消息稱,湖北省將把武漢城市圈建設成低碳經濟試驗示范區,以引領該省發展低碳經濟。湖北將在武漢城市圈探索區域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產業發展模式,發揮示范作用,建立促進資源節約、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重點推動一批低碳經濟示范工程建設。
我國碳源大區內蒙古日前也宣布,將大力發展低碳經濟,促進經濟發展與碳排放最終脫鉤。內蒙古將發揮地區優勢,利用可再生能源,發展生態產業,在努力壓縮碳源的同時大力擴充碳匯,在保證碳平衡的基礎上實現凈固碳,促進經濟發展與碳排放最終脫鉤。
不僅如此,在制訂城市發展規劃中長期目標時,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兼顧規劃與低碳目標之間的關系,尤其是把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定位在低碳的目標之上,優先發展軌道交通、地鐵交通,實現碳排放量最低化。同時,在城市建設項目中,大力提倡節能建筑,減少碳的排放量。
“在城市化進程中節能減排,實質上就是包含‘低碳城市’的概念。除了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尋找機會,建設‘低碳城市’的機會應當是中國的二、三級新興城市,因為這些城市的機會更多!绷植畯娬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