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圖書的數字出版版圖中,內容提供商、硬件設備商、運營商、傳統出版集團割據混戰,對于并不明朗的數字出版的未來,可以推斷的是,誰能在產業鏈中爭得主導地位,誰便可以分得最大蛋糕。
2010年的7月,大概有兩件事情可以吸引涉足和將要涉足數字出版的人們的眼球:一是,中華書局起訴漢王科技,而剛登陸中小板不足半年的漢王科技,其股價從最高點175元而至跌破百元的狀況也撩撥起業界對電子書產業的擔憂;而另一件,便是中國數字出版年會的召開,在這個會上,有更多的數字出版發行渠道涌現出來,傳統書籍的數字化似乎將變得更為容易和規范,而版權問題、未來數字閱讀平臺的設想問題,仍然是人們關注的話題。
版權“爭奪”戰
版權問題仍然是數字閱讀、數字出版當中的首要問題。從數字出版產業鏈中各方的優勢、功能來看,數字閱讀內容提供方,以盛大文學為例,擁有大部分網絡文學作品的版權,卻缺乏除網上閱讀之外的有力的輻射工具;數字閱讀硬件提供商,以漢王科技為例,擁有硬件設備,目前卻不具備將版權變為其商城中高消費量商品的能力;而傳統出版集團,則擁有傳統線下出版書籍的版權,但是除了版權,它們不具備將其轉化為數字出版時代生產力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硬件設備商、運營商、網絡內容提供商等,紛紛展開了版權的“爭奪戰”:5月10日,在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和漢王科技聯合主辦的“書·報·刊數字化發展高峰論壇”上,雙方簽署了版權項目合作協議,承諾雙方將在數字版權作品的授權許可、版權代理、版權認證等方面進行合作,通過建立專業、科學、高效的數字版權認證機制,為數字時代的版權保護開創全新模式。7月底,漢王科技參展ChinaJoy,并表示,用戶可以在享受類紙閱讀得同時網絡瀏覽、郵件收發等,也可以隨時通過WiFi網絡從漢王書稱下載圖書及報刊。同時,漢王科技給予內容提供者的“二八”分成比例也在叫板運營商的“四六”分成比例。
而早在今年3月,盛大文學的“一人一書”計劃,更是拿“云”圖書館作為亮點,試圖利用盛大文學所擁有的海量網絡文學內容,加之傳統書籍的線上整合,實現隨需的、個性化的閱讀時代。近日,盛大又推出電子書Bambook。
那么,版權“屬于”誰?版權最好“屬于”誰?實際上,版權天然屬于作品作者,而在目前的過渡時期,與作者的交易之后,版權同時又存在這樣幾種歸屬:傳統出版社、網絡文學網站、電子書廠商。在目前中國的數字閱讀市場,在數字版權與資源共享的界限不甚明晰之時,數字圖書的盜版現象十分嚴重,在這種情況下,誰來整合這個雜亂的江湖?這實際上是誰可以在未來數字出版產業中占據核心地位的問題。
渠道新變
2010年以來,以電信運營商為代表的數字出版渠道越來越積極的投入到數字出版的版圖爭奪中。從2009年中移動對其網上書城的推廣,到其高層與臺灣電子書屏幕生產商的密切接觸,這些動作似乎告訴人們這樣一個信息:暢通的網絡是他們的硬件基礎,而幾億的用戶則是他們的軟實力所在。
而最近,這個看似競爭者寡的市場又有了新的競爭者。在今年的數字出版年會上,一個叫直播星的公司走入人們視線:與運營商的電信網絡渠道不同,這家公司采用的是衛星網絡。據記者了解,這里所指的“衛星數字發行”,是利用衛星(中星9號)網絡向用戶具有接收和播放能力的終端直接投遞音像、電子讀物、游戲、軟件、實用信息等數字化產品的發行服務。而據本刊記者了解,這個在廣電總局“村村通工程”、新華社“中國網電視臺”等項目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的衛星通訊網絡,實際上是對之前衛星資源部分閑置的二次開發和利用。
一方面,是新渠道商的加入,另一方面,運營商也在其應用商店基礎上爭取更多關涉對象的支持和配合,而對于這個數字出版中的關鍵環節,利益分割局面目前仍然撲朔迷離,而其中的決定因素,除了渠道本身對于數字出版的契合度之外,能否在保證自身盈利的情況下對上下游企業讓利也是決定因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