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問號
華文天下圖書有限公司總編輯楊文軒曾經闡釋過這樣的觀點,“Kindle的成功是商業的成功,漢王的成功是中國禮品市場的成功”,他認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真正還沒有找到電子書很好的商業模式。”那么,中國有沒有可能形成像亞馬遜Kindle或者蘋果應用商店那樣成功的數字出版模式?這里有幾個問題需要我們思考。
一是,面向數字閱讀的個性化服務能否形成?個性化服務被認為是互聯網服務中有效、便于收費且不形成盜版的服務模式。但是,個性服務是否適合數字閱讀呢?顯然,數字閱讀不是QQ秀,針對Cye.com.cn數字閱讀的個人定制化服務往往難以將讀者“拴在”個體空間里:閱讀本身是一個人的事兒,但是讀什么,怎么讀,人們卻更傾向于在一種社區化的交流中完成。不過,僅就數字閱讀而言,拋開經典、名著的束縛,開發“快閱讀”產品,或許能有更多機會。
那么,數字出版有沒有可能在這種社區化交流中發掘商業價值呢?以豆瓣網為例。目前,這個最初以讀書小組發起的社區式網站似乎已經從讀書擴展到電影、音樂等的分享、討論,而其讀書部分依然吸引著大量新用戶。但是,與網絡文學網站咄咄逼人的戰略雄心相比,豆瓣網似乎一直安于這種安靜讀書的氛圍,而其商業化的進程也被大多數用戶認為是破壞豆瓣精神的自毀工具。
最后,中國能否形成健康健全的數字出版環境?比照國外數字出版的成功案例,良好的版權保護環境成為亞馬遜Kindle、蘋果應用商店運營順利的條件。而減少盜版,或者尋求數字出版時代新的版權形式,則是中國整個數字出版行業的共同命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