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舊金山一名男子推出網絡“遺產保險箱”服務,幫人們解決處理數字遺產這一新興問題。網站介紹上說,只要登錄LegacyLocker,通過簡單步驟注冊成為會員,每年交納30美元或一次交納300美元,就可以享受密碼托管、網絡內容備份等服務。使用者可以把包括電子郵件、照片、社交網站等一切網絡賬戶和密碼“放進”這個“保險箱”。網絡賬戶可以分別指定“受益人”,以便用戶將來過世后,有人能“繼承”。使用者在世時,可以利用這個網站方便安全地找回遺忘的密碼,也可以用來存放重要文件的電子版,無論何時何地,隨用隨取。
如今,互聯網已經成為個人數字檔案中心,包括存放家庭相冊、文件、信函和視頻。隨著信件變成了電子郵件,日記轉變為博客,相冊變成虛擬的,原本在人們百年后以實物形式存在的遺產越來越多地以數字的形式存在,于是人們開始思考這些數字遺產的處置問題。而上周社交網站Twitter宣布了一項在用戶去世后如何處理賬號的政策讓數字遺產的話題重又受到關注。
社交網站成長的煩惱
盡管數字遺產這個概念在多年前就已提出,并引起了社會的關注,但事實上,在處理數字遺產方面有所動作的互聯網企業并不是很多。此次社交網站正式面對這一問題也是迫于遭遇了“成長的煩惱”。
Twitter規定,親屬在提供賬號持有者已經去世以及他們有權處理后事的證據之后,可以選擇刪除或存檔賬號。前提是親屬必須向Twitter提供死者的姓名和聯系方式,解釋他們與死者的關系,提供Twitter賬號名和證明死亡的公開訃告鏈接。
事實上,在去年10月,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站Facebook就曾公布過類似的政策。Facebook系統關于去世用戶賬戶有兩種可選對策:要么刪除賬戶,要么保留賬戶供“緬懷”之用。跟Twitter提供的選項不同的是,Facebook的“緬懷”意味著逝者的賬戶依然存在于Facebook的系統中,而且其他用戶還可以到其留言墻上留言。
之所以大型社交網站在數字遺產問題的處理方面走在整個互聯網行業的前頭,是因為Twitter、Facebook等大型社交網站的用戶數量已經龐大到可以與人口大國媲美的程度,因此這些網站需要處理的數字遺產問題更多,且社交網站的性質決定了其用戶所留下的網絡足跡對家人、朋友的意義更為重要。以Facebook為例,他們的用戶總數在7月21日達到了5億。如果Facebook是個實體國家,這個國家將擁有地球上第三多的人口量。在這個龐大的用戶群中,每年有150萬人去世。如今,65歲以上年齡群是Facebook增速最快的用戶。根據美國市場研究公司comScore的數據,Facebook僅今年5月就新增650萬人,較2009年5月增長了3倍。65歲以上用戶的死亡率顯然是最高的,所以今后的問題只會越來越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