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區域要想有競爭力離不開人才,但我認為,核心不在人才本身,而在利于人才創業的環境。西安、成都、長春,都是中國高教、科技事業比較發達的省會城市,也是人才云集的地方。但是這3個市所在的省“十一五”期間都沒有完成科研投入占GDP比重這個指標。原因是什么呢?不是其人才不多,而是這些地方,對人才創業的環境并非最好。這既有創業氛圍的原因也有軟環境的原因,更有政府對市場的控制力過強的原因。比如,在“十一五”期間,原吉林省委書記王珉在吉林大力推行國有企業改革,但吉林省還是沒有完成民營經濟要占全部經濟50%的目標,只完成了49%多一點,從這個側面也說明了吉林這些地方,對民營經濟的支持發展的環境還欠缺,人才環境還有待完善。
目前來說,中國民營經濟生存環境越來越不好,可能只有在互聯網和文化創意產業,民營經濟才有機會,其他行業可能都沒有太多機會。我們的博士、碩士都在考公務員,這是一種人才浪費,也反映了目前民營經濟發展困難的現狀。我對當前民營經濟發展比較悲觀,“十二五”時期可能還會是民營經濟倒退的時代。為此需要警示這種趨勢的發生。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