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國家郵政局局長辦公會審議并原則通過《快遞企業等級評定管理辦法(試行)》,《辦法》將對快遞企業實施等級評定,將按照“按規模分等,按服務分級”的原則,選取能反映企業市場規模、競爭能力、服務水平、信息化建設程度等關鍵指標作為分等分級的重要依據。至此,治理快遞業各種亂象又多了一個工具(詳見36版)。
對于我國第一家快遞企業,公開的資料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1979年誕生,屬于公有性質;一種說法是1993年誕生,叫“快客達”公司,屬于民營企業。目前兩種說法涉及的企業都已不復存在,但第一家快遞企業倒下后,更多的企業卻風生水起,全國最多時有快遞企業一萬多家(近兩年取締關閉了一些)。
都市人估計大多接觸過快遞,但對快遞業誕生背景的認知,恐怕多數是從熱播劇《你是我兄弟》里獲得的。這部今年上半年的收視冠軍劇,除了靠四個親兄弟歷經磨難互相扶持成長的親情故事,讓觀眾尤其是一些中年男人大灑熱淚外,還言簡意賅地交代了改革開放后快遞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背景:一些憋在機關里的不安分者、下崗人員里的思想活躍分子、甚至所謂的“二流子”,創業熱情因改革被激活,看到社會物流量大增的背景下,低效的郵政系統越來越不能滿足小件市場的需求,針對其“慢”創新出以“快”制勝的差異性物流企業——快遞,在為人服務的同時,利人利己大發其財。
由此也解決了大量就業問題。目前,納入國家郵政局統計的快遞企業有2400多家,從業人員23萬多,年均業務量近13億件,實現業務收入400億元;在從事快遞業的上萬家民營企業里,從業人員多達100萬,年營業規模在100億元人民幣左右。具有市場前景廣、行業附加值高、就業效應大等優勢的快遞業一度成為我國的朝陽產業。
但在快遞業高速發展的同時,由于進入門檻低,整個行業缺乏自律,各快遞企業間也存在著很大差異性,服務水平及質量參差不齊,員工整體素質偏低。據統計,我國民營快遞企業從業人員占到了快遞業從業人員總數的80%以上。而在民營快遞企業就業構成中,30%為下崗工人,50%為農民工。一些民營企業員工僅有初、高中文化水平,近98%的企業沒有組織開展職業技能鑒定工作!栋朐抡劇冯s志就曾以黑龍江省的情況為例,稱該省110余家快遞企業,從業人員違規經營、侵害消費者權益現象普遍存在。
不僅如此,目前的快遞企業由于規模小,數量多,盈利模式簡單,普遍缺乏發展后勁。據《中國郵政報》報道,目前一萬多家快遞企業中絕大多數為民營,但注冊資本達到100萬元的民營快遞公司不超過20家,排名前4位的快遞企業市場份額加起來,還不足整個市場份額的五成。大多數民營快遞公司依靠從加盟商那里賺取一小部分管理費,加盟商由于勢單力薄,一般也難以進行擴大再生產和技術升級,如果延續這種松散的特許加盟模式,快遞業很難提升競爭力,優質服務更是無從說起,跟國際快遞巨頭更是無法競爭。
在行業缺乏有公信力品牌的企業、企業難以發展壯大、亂象頻現的境況下,整頓秩序已非常迫切。而在國際巨頭虎視眈眈而國內行業自律升級動力不足的情況下,在警惕形成壟斷的前提下,公權力適度介入幫助建立快遞企業分等分級制度,引導快遞企業轉型升級,鼓勵、引導企業兼并重組,規范市場經營秩序正當其時。
當然,我國快遞業的發展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與時下電子商務的發展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整頓快遞業不能忽視規范電子商務業務,這需要完善法律法規,明確網商和快遞企業各自的職責。保護消費者和經營者各方的合法權益,這將是一個系統工程,一個《快遞企業等級評定管理辦法》還不夠,還需要更多的工具。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