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問:電信運營商近來提出了智能管道的理念,以應對互聯網背景下運營商面臨的管道化挑戰。請問,您如何評價電信運營商的這種策略?在數據業務移動化、高速化的背景下,電信運營商應該如何選擇業務模式和發展策略?
姜奇平答:移動互聯網是電信網與計算機網的融合,從技術本質上看,就是CT與IT的融合。CT與IT融合的結果,就是ICT(信息通信技術)。運營商光有語音核心技術是不夠的,還必須掌握數據核心技術。這不是指電信業通常理解的CT意義上所謂數據技術(流量和管道技術),而是互聯網界理解的IT意義上的數據技術(把流量轉化為數據增值收入的技術)。電信運營商在這方面面臨的轉型,是從只懂CT,轉向精通IT。
智能管道現在的含義正在擴展,一種含義是定位于做管道,用智能的技術和方法來做;另一種含義是構建智能普適網絡,圍繞這個核心建立網絡數據子系統、用戶數據子系統、業務數據子系統,如聯通的做法;還有一種含義是做基于網絡和平臺的綜合信息服務商,在這個前提下做高速協同接入、用戶自助服務,綜合感知良好的智能管道,如中國電信的做法。
我個人認為,管道與互聯網服務平臺有本質區別。對前者來說,智能化主要解決的是帶寬與基礎業務收入的可持續增長問題;對后者來說,轉型成功的標志,應是互聯網數據增值業務占收入比重的大頭。運營商需要權衡自己能夠做什么,適合做什么,來決定自己的方向。對于把智能管道延伸到互聯網服務平臺的策略來說,我認為對應用采取什么樣的態度非常關鍵。我們看到蘋果和阿里巴巴都正在從應用中抽身出來,只做平臺和API。這是贏家的做法。運營商如果忍不住應用的誘惑,走上封閉、排他的道路,就會把產業弄萎縮。
記者問:有觀點認為,三網融合的終極道路是歸入互聯網,您怎么看待這個觀點?三網融合是否是我國信息通信業發展中繞不開的一個必由之路?您如何看待目前我國三網融合的發展狀況,對未來有何預期?
姜奇平答:美國沒有三網融合問題,它們是自然融合,三網融合是中國特殊的問題。其中廣電的問題先放在一邊,我們來看互聯網與電信網融合的形勢。觀察美國情況可以發現,移動互聯網的核心技術,不是通信技術,而是計算技術。移動互聯網的主動權,主要掌握在擁有數據核心技術的廠商(蘋果和谷歌)手中。僅僅靠管道技術,哪怕是智能管道技術,在美國不可能取得全局的主導權,在中國也不可能。我國在發展移動互聯網過程中數據核心技術不強,相較美國處于全方位的弱勢。
我國現有管理體制在產業的業務管理方面的突出薄弱環節,在于無法聚焦移動互聯網的數據核心業務進行有效行業管理。目前的體制是電子、電信兩網融合之前的體制,它的聚焦點在電信業務,這就造成了管電信內行,管數據外行的根本缺陷。而移動互聯網的大走勢,恰恰是收入重心從電信業務(語音業務)向數據業務轉變,管理體制不能聚焦于產業轉型。產業轉型完全成為企業自發的行為。政府與企業的行業焦距不對,形成管理脫節。理順之后的管理體制,當務之急,是采取有力措施,扭轉由于管理空白加劇的我國移動互聯網核心陣地失控局面。這是實的問題。我建議合并軟件服務業主管部門與電信管理部門,或建立電子與電信協調機制,以加大產業融合扶持管理力度。至于廣電如何融合進來,還有待觀察。
記者問:互聯網的發展總是能夠帶來驚喜。您認為,未來幾年互聯網發展的趨勢是什么?是否會催生一些新的發展模式?
姜奇平答:寬帶領域,中國有望在寬帶用戶總數、寬帶網速等方面取得國際領先地位,運營商圍繞管道升級、拓展用戶,將會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會。電信運營商與廣電運營商將圍繞寬帶視頻網(包括無線寬帶網)、IPTV等資源展開激烈競爭。而民營互聯網企業的機會主要在增值服務方面。
移動互聯網領域,掌握數據核心技術、數據核心業務并建立成熟商業生態的互聯網企業將成為主要贏家,如谷歌、蘋果;兼顧管道與數據增值業務的新型電信運營商可以維持住成功者的地位;局限于管道的傳統運營商可能成為輸家(以收入占移動互聯網總體收入比重衡量)。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