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以來,很多早期投身房地產的老板都過起了憂心忡忡的日子。“房價拐點”已經是當前業界談論最多的話題。“我北京的兩套房產掛了3個月還沒賣掉,我不想出的太便宜,但是我年底前一定要賣出去,我公司目前的資金周轉有點問題。”記者身邊一位好友這樣說道。
幾年前,這位朋友開了一間小公司,給大企業做IT技術外包。兩年前,他在北京購置幾套房產做投資,而今公司運轉不利,缺乏現金流,想把房子賣了,但卻很難轉手。
投資房產炒作資本的事在這幾年不勝枚舉,很多創業型的老板看到了資本市場增值快,便把創業本金都拿出來炒房,甚至忽略了本身所經營的事業。
記者在網上看到,有一位叫“阿貴”的網民說:“喬布斯要生在中國,八成就搞房地產了。因為在我們社會搞科技創新不但辛苦,還指不定啥時賺到錢,哪有做房地產賺錢快。”網友的話說得諷刺,但的確是現實寫照。過去幾年中,有越來越多的創業型老板都逐漸脫離了原本的行業,不愿再做“企業家”,而是轉型介入資本市場,甘愿做一名“資本家”。
而現在,資本市場也愈發顯得“不靠譜”。前兩年跑得快的賺了一筆,而如今“套”在其中的,或許只能幻想自己的資本增值,但卻很難在市場上交易兌現。資本市場對老板們的誘惑為何如此之大?為何在實業領域創業的老板數量越來越少?
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在一名投資業內人士的微博上看到了這樣一番話,或許可以算是種解釋:“很多民營企業家當前都開始沉迷‘用錢生錢’,向往去做個投資家,或VC或PE,不愿意繼續扎根實業。原因大致有四:其一,資本市場回報大大高于實體企業;其二,傳媒過分渲染少數投資神話;其三,創業板的瘋狂;其四,實業宏觀環境越來越差和國進民退現象極大地打擊了民營企業家的信心!危機重重!”
據媒體報道稱,“自金融危機后,中國經濟發展中腳踏實地做實業搞實體者越來越少、積極性越來越低,包括民間資本在內的各類資本很多都不青睞于實體實業,實體實業原有的生產發展資金開始抽走逃離。”
轉“投機”只因實業難做
以溫州為例,據記者了解,這里原本有很多做實業起家的老板,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不愿做了。不少企業主表示,人民幣升值、成本上升,小企業利潤薄弱,做實業不如搞投機來錢快,資本紛紛涌入房地產高利貸等行業。
像這里打火機生產行業,過去有4000多家企業,現在注冊的只有100多家,而正常生產才50家不到。行業快速萎縮,與目前的經濟大環境關系密切。老板們不做實業的原因多是跟利潤有關。有企業老板表示,人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匯率攀升,而公司95%的產品靠出口,這些都直接削薄了利潤。現在整個行業利潤率已經從過去的30%至50%,下降到現在的3%至8%。
據說,溫州大部分靠著傳統制造業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之后的企業,都將錢投向了來錢快的行業。其中礦產和房地產聚集的溫州資金最多。幾乎出現了“大企業造房,中小企業買房”的全城瘋狂。過去多年來,眾多實業領域出身的老板紛紛涉足房地產開發,更有企業把廠房、項目等作為融資平臺,向銀行貸款之后轉而投資房地產等行業。
一位名叫瞿紹貴的溫州企業家稱:“金融基本與產業資本應該是均分的才是正常,如果你利潤都集中到金融資本上去,誰做產業呢?那肯定誰也不愿意做實業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