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是副業實業是根本
轉戰資本市場做“投機”的老板或許有一批人成功了,但是還有很多“跟風者”并沒有成為最終的贏家。前陣子溫州企業家跑路事件就是例證:一個本來做眼鏡的老板,因為看著Cye光伏產業的風風火火而眼紅,一舉向這塊完全不熟悉的領域投入了幾個億的資金。最后資金鏈斷裂,不得不“玩消失”。而這背后的利益相關方,就包括高利貸者。而高利貸者本身或許就是過去從實業中走出來的企業家。
長期以來,溫州老板的形象多是吃苦耐勞的實業型的企業家。而在過去的幾年中,這些實業型老板都化身為“資本家”,像是溫州炒房團、炒煤團,甚至還有組團炒大蒜的。
先靠實業賺錢,然后再用賺來的錢去投資,這就是相當一部分溫州企業家的生意路徑。只是這樣的生意經在溫州人身上顯得并不合乎他們“精明”的形象。
一位長期在美國創業的陳先生近期回國時告訴記者,“美國很多老板的創業思路也是先在實業苦干積累資本,而后轉戰資本市場做投資。只是美國人不會把投資作為主業,做實業仍舊是美國老板們心中最靠譜、最踏實的創業方式。”
記者還了解到,有很多做實業出身的企業家的投資方式甚至已經出現了錯誤的“位移”。據稱,有不少在民間放高利貸的群體背后,實際上都有跟企業家聯手合作的事實。也就是說,很多做實業出身的創業者都愿意把積累的一部分財富拿出來,交給相應的代理人打理;同時,誰缺錢了,可以向他們借高利貸,圈子里的朋友再予以擔保。
實業難做需要“忍”和“等待”
一心想做好實業的老板總是有的,記者看到一位名叫林云村的溫州創業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我也炒過房,但我認為炒房只是一時買賣,實業才是千秋功業。要想給子孫后代留下點東西,就一定要做實業,留下實業,而不是房產。開工廠,做實業,做品牌,這是我一生的追求。”
不過要踏下心來做實業,先得學會“忍”。特別是在當前這樣一個經濟環境下,貨幣緊縮政策同時,人力成本和原材料價格猛漲,想做好實業確實很難。
面對艱難的實業生存環境,正值創業過程中的老板還應充滿信心。有業內人士指出,眾多閑散資金和非專業人士蜂擁專業性極強的PE投資市場,直接形成了繼2006、2007年流入股市、樓市之后的第三波實業資本轉移潮。
不僅實業資本自發流向創投,部分主業與投資無關的社會機構也將眼光瞄向了實業資本。深圳某管理培訓機構新募創投基金負責人表示,“如果能把這些資金集中起來,投向有潛力和有資金需求的中小企業,經過幾年的培育最終能在創業板等退出,則對投資人、對中小企業將是雙贏。”
在政策面上,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已經釋出積極信號,進一步放開民間投資的市場準入,切實減輕企業負擔,使民間資本有信心、有條件專注于實業發展。
溫家寶總理在天津考察時也曾兩次提到實體經濟問題:“重點支持實體經濟;我們要把更大的力量放在發展實體經濟,特別是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上來。”而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使民間資本有信心、有條件專注于實業發展”,足以看出實業實體空心化問題已經受到決策層重視。
據悉,國家將通過宏觀調節使得虛擬經濟、炒作經濟領域的利潤率低于實體實業利潤率。盡快啟動以打破國企壟斷為核心的深層次改革,把壟斷資源、壟斷市場、壟斷產品、壟斷利潤釋放給市場,釋放給民營實體實業。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