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人賭的心態比較大,這一點我認為確實是這樣。”江蘇海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孫順海這樣說,他的另一個身份是浙江溫州中國海太陽集團的創始人兼董事長。
在海太陽集團的官方網站上,你可以清晰地看到這家民營企業從產生到壯大的全部脈絡:從水產品貿易起家,之后涉足汽車銷售和汽車機電進口貿易,2006年起從事化工貿易漸成規模,2008年投資實業項目——海清生物科技,并進一步將貿易觸角伸到有色金屬行業。
“哪兒有錢就去哪兒,什么賺錢就做什么”,這似乎已經成為對溫州商人最精當的評價,而從上述軌跡來看,這種特質在孫順海身上同樣鮮明。這位留著寸頭、有著一對精明小眼睛的小個子男人用“賭”來形容自己所在的“溫商”群體,并認為有其必然性。
“溫州人沒有資源,只能靠走出去、靠捕捉信息、利用政策來博取命運,這在某種意義上其實是好事。”坐在鎮江萬達喜來登酒店頂層的總統套房中,孫語氣輕松。
但很明顯,孫更急于向外界推銷他在兩年前開始的新探險:海清生物科技。他似乎很得意于這項投資,在他看來,投資實業意味著自己已經從“商人”向“企業家”轉變。
下注“海清因子”
也許,在孫的觀念里,這次轉型能夠讓自己和其他以貿易或資本運作為生的溫商有所不同,至少不是近來充斥于媒體之上的那種“溫商”。更何況他投資的是具有很高知識含量的生物科技產業。然而,巨額的資本投入、全新的行業和產品、比貿易長得多的項目周期、研發團隊的管理、復雜的品牌塑造,以及最重要的、作為企業家所必需的遠見、決斷和堅持等,這一切都讓海清在外界看來,更像是孫順海的一場“豪賭”。
出生于1976年的孫順海從小隨經商的父母生活在北京,大學畢業后進入燕山石化做銷售。毫無疑問,是父母積累的財富和人脈網絡、燕山石化特殊的行業地位幫助孫順海賺到了第一桶金。而作為有著“中國的猶太人”之稱的溫州子弟,天生精明的讓他看到國際貿易中隱藏的商機。1999年,孫回到溫州成立貿易公司,幾年下來,他的公司開到了香港,業務也分布到了新加坡、韓國等國家。中國企業風云榜上,“海太陽”默默無名,但在溫州地區從事對外投資的企業中,這家公司的綜合實力排名第二。
由于30歲以前的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北方,孫順海稱自己的性格中除了溫州人的“細心”,也不乏北方人的“豪爽”。也許正因如此,2009年,對MES產品和市場考察不到一年,他就迅速決定投資5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35億)成立海清生物科技公司。而這部分投資僅僅是用于第一期的項目建設,投產后年產量可達10萬噸,接下來的二期、三期項目將實現20萬噸的年產量。未來,海清生物科技將向上下游產業延伸,涵蓋由原料(主要是棕櫚油)種植、棕櫚油甲酯加工、MES生產到終端洗滌產品OEM的整個產業鏈條,從孫的日程表來看,海清擁有自己的終端消費品牌似乎也并不遙遠。
MES,α-脂肪酸甲酯磺酸鹽的簡稱,是一種植物性表面活性劑,應用于日化洗滌用品,與從石油中提取的傳統化學性活性劑相比,具有去污性強、可生物降解、健康安全等特征,也可應用于很多工業領域。
位于鎮江新區科技園內的海清總部,五棟鋼結構車間由縱橫交錯、粗細不同的管道互相連接,全部生產環節和流程由獨立的中央控制室監控。辦公樓是一造價2000萬元的建筑,造型奇特,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位于北京東三環的新CCTV辦公樓,只是規模要小得多。
這樣大手筆的投資,都源于孫順海口中的一次“偶然”:他發現日本酒店的沐浴露使用起來更清爽、自然,而且日本的洗滌用品大部分都是液狀而不是粉狀。經過研究,他開始了解MES,直覺認為這個市場大有可為。回到國內,他組織人員進行深入的市場調研,并開始留心潛在合作伙伴。通過他人介紹,孫順海認識了國內MES專家謝仁華,后者30多年來一直潛心研究MES,并親自創辦過一家專門生產MES洗滌用品的企業。資本遇到技術,一拍即合,謝仁華接受孫的邀請,擔任總工程師,有了專業的技術團隊,孫順海的這場實業探險也有了落地的可能。
孫順海將產品命名為科技感十足的“海清因子”,商業模式則是“一門心思地做好MES生產專家”,效仿“Intel”和“萊卡”定位于強勢的中間性產品,比如“在海飛絲的包裝上標有‘含海清因子’”,通過影響終端消費者反向選擇海清下游零售品牌的產品,最終顛覆現有市場,獲得壟斷性收益。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