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2日,上海松江區申港路附近的空曠廠區,籠罩在陰冷的上海冬日下。僅從外觀看,你很難想象5天前,位于這片地區的日騰電腦配件(上海)有限公司曾發生過一起爆炸。
一位在當天趕到現場的記者如是描述爆炸后的景象:在發生爆炸的四樓拋光車間,大部分窗戶玻璃被炸開,廠房朝南一側幾乎沒有一塊完好的窗子,周圍遍地散落著碎玻璃。事故共導致59人受傷。
5天后,一切恢復正常。只有中午午休時,員工三三兩兩,在工廠門口小聲交流。一位身著工作服的經理級別管理者向身邊的三位員工回憶說,爆炸發生時,他幸好有事離開四樓車間,否則,“當時我就皮開肉綻了。”
廠區內的人不約而同保持著兔子般的警覺,但凡有任何非工廠內的人打聽關于此事的任何細節—三緘其 口。
但這阻止不了媒體的高度關注,因為日騰公司與一個當下讓中國人為之瘋狂的品牌名字聯系在了一起:蘋果(iPod)。日騰的母公司和碩聯合科技公司正是蘋果在國內最大的兩家代工商之一,另一家是富士康。
不幸的是,富士康也未能幸免:2011年5月,富士康位于成都的工廠發生過類似的爆炸案,事故地點同樣在拋光車間,造成2人死亡、16人受傷。
和中國制造業環節發生的其他事故一樣,這些爆炸很快會被人遺忘。人們更關注品牌本身作為,卻很少將眼光放在品牌背后的代工者身上;在IT行業,幾乎所有當紅的品牌(蘋果、聯想、三星、索尼……)都頭頂著科技創新前沿的光環,其幕后的代工廠則隱匿于暗黑的幕布后。這群玩家中,被奉為時代英雄的“蘋果”因其獨特的封閉文化,難窺生態圈,前后端的明暗對比更為強烈。
與蘋果公司經銷商系統由蘋果中國掌管(詳情請見www.gemag.com.cn《探秘蘋果中國》)的方式不同,蘋果的代工業務由其美國總部直接布局。這些“偶發”事故暴露出這家公司在供應鏈的端頭存在的風險與隱患;經本刊調查發現,與其近年來所獲巨額的商業回饋,伴隨“全球市值最高公司”而來的一切贊譽形成反差的是,蘋果并未盡善其作為一家“大企業”的社會責任。
這顯然與其傳奇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的價值觀緊密相關。據可考資料,喬布斯幾乎從未對任何社會問題表現出關注;在1997年重返蘋果后,關閉了公司所有的慈善項目,此后再沒重啟。蘋果公司也因此得過“全美最不仁慈的企業之一”的封號。
喬布斯的個人風格不知不覺中滲透到蘋果公司各個層面,包括代工環節。在制造工藝上臻于完美的追求,對供應商和代工商近乎嚴苛的要求,事無巨細地盤點和過問,談判階段對代工商流露出的強勢態度,對生產過程中的污染問題不聞不問……
當然,一切也在好轉。去年11月專程赴美與蘋果美國總部高管談判的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告訴《環球企業家》,對于他提出的蘋果產品生產造成的污染,蘋果已由全然忽略轉變為“愿意改變”了,雖然截至目前,尚未付諸行動。
對這家積蓄功力良久、短短幾年內引爆全球“蘋果熱潮”的頂級明星公司來說,現在何嘗不是一個自省的好時機?
牽線木偶
很大程度上,蘋果深受熱捧是因為產品設計上的顛覆性和工藝上的登峰造極;喬布斯本人正是追求極致境界的代表。實現這一切有賴于代工環節。因此,從挑選代工商開始,蘋果就秉持著極為謹慎的態度和相當高的標 準。
首先,蘋果只關注位居所屬加工業前五名的集團型大公司。蘋果會從總部派團隊前來對代工廠情況進行全面考察,“他們考核的項目非常多,對公司的軟硬件要求非常嚴格。”一位曾在蘋果代工廠工作的人士告訴《環球企業家》。他提及一個令其印象深刻的細節:蘋果對工廠是否裝有SAP系統非常看重,一方面,有能力安裝SAP系統,說明該公司實力不弱,且流程控管能力強;而更為實際的是,在生產過程中,蘋果要求代工廠的流水線具有不斷掃碼的能力,輸入計算機系統后,通過系統,蘋果在美國的團隊能第一時間得知遠在中國的代工廠總共產出多少成品。
對于結果的監控還不是最重要的,和其他IT品牌相比,蘋果甚至會深入生產過程中的每個環節,事無巨細地過問。幾乎每天,由蘋果方面派來的駐廠工程師都會去到生產現場了解情況,與工廠中負責各個環節的負責人及時溝通,生怕出現任何意外狀況,同時,也會詢問是否需要蘋果方面提供支持和幫助。
這群數量龐大的駐廠工程師—僅富士康工廠,就有近5千個駐廠工程師—擔負著保障蘋果產品質量一流的重任。在蘋果位于中國的代工廠內,駐廠工程師大都是30至40歲的中國人,也不乏從新加坡或馬來西亞外派而來的專職工程師。人數則按工藝的復雜程度配備,工藝較為復雜的生產環節會配備兩三個工程師,工藝簡單的需要一到兩個。他們整日與兩大考核指標為伍:為流水線上產品的質量打分;與此同時,嚴格控制交貨期限。
他們承受的壓力巨大。IT產品生產本是繁復而精密的過程,牽涉數萬零件設備,如果某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導致最后產品的不合格。追溯哪個環節出現問題,是駐廠工程師的職責,若有一個零件涉嫌不合格,他不得不叫停整條生產線的工作。當然,也會出現駐廠工程師解決不了的狀況,這時,工程師和其上級必須在不影響生產進度的短時間內探討并得出結論,勻出時間改善質量,停止整條生產線運作,重頭來過。
這是一項必須緊繃神經的工作。“遇到產品外觀不良的問題,駐廠工程師比廠里的任何人都要緊張。”一名原蘋果代工廠員工告訴本刊。據稱,因為工作壓力頗大,駐廠工程師的流動性很大,一個工藝環節上的工程師一年內甚至會更換2至3個。
這張由駐廠工程師織起的精密大網,鉆入代工廠生產線的各個角落。“代工廠在蘋果的系統中,只是個牽線木偶;富士康也是如此,只是個機械手,不需要有任何思考。”一位IT制造業人士告訴《環球企業家》。
事實上,幾乎從一開始,蘋果的力量就滲透代工廠的方方面面。從工廠廠房的規劃、建設,到如何培訓工人,再到生產監控所用的計算機系統和軟件、原材料,代工廠都必須采納蘋果的建議。蘋果甚至會指定原材料的供應商;也觸及到了尾端—即使是外包的代工廠也必須是蘋果指定的。“他會告訴你,即使沒有活干,你的工人也不能離崗,我給你開工資。他會要求你說,你所有設備我來給你買,但是你不能干別人的活,全干我的。”上述IT制造業人士說。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