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如此細致的管控,提升了代工廠的生產水平。“蘋果教會了這些工廠,應該怎樣做一個高質量的產品。”一位業內人士評價說。
蘋果確實傾力傾為。如前所述,凡是被蘋果選定的代工廠,都必須使用蘋果制定的生產設備,以保證每一個產品模具的質量。以富士康為代表的大規模代工廠,70%至80%的設備自費購買。而針對規模較小的代工廠,蘋果則會購買其中50%的設備,免費供這些代工廠使用。曾在深圳一家中型規模的蘋果手機殼底代工廠工作過的員工對本刊說,他所在的工廠成為蘋果的代工廠之后曾購入1000臺設備,其中自費500臺,另500臺的費用由蘋果負 擔。
蘋果每選定一個代工廠之后會進行一些試量產,每次試量產時間約持續兩到三個月,根據產品結果重復進行4至5次。試量產的目的是給代工廠充裕的時間進行外觀上的打磨以及提升品質。“他們會通過不同進度要求不同的供應商,慢慢提升供應商的工藝能力,并不是一步到位把代工廠逼死。”上述人士透露。
之所以投入如此巨大,是因為蘋果秉持“長期合作”的理念。“美國人做買賣,一旦做熟了他輕易不換。前期建立信任不容易,但一旦建立起來以后,基本上不會換,是一個長久的太平生意。”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IT從業人員告訴《環球企業家》,“蘋果近三五年內沒有放棄過一家供應商。”不過,每個季度,蘋果都會對所有供應商進行打分、排名。事實證明,排名靠后的,未來獲得的訂單配額越來越少。
從這個角度來看,對于代工廠來說,蘋果是一個不錯的商業伙伴。然而,硬幣的另一面是,蘋果的優勢亦會轉化為強勢,代工廠需要支付的代價是—江河日下的利潤以及議價權利的喪失。
代工廠薄利已是整個IT代工行業公認事實。一位代工廠的員工告訴本刊,常常為了是否接單而糾結不已:接下,可能利潤難保;不接,會被其他競爭對手搶單。一旦沒有訂單,設備就不能開動,員工就要被遣送。這樣一來,等接到訂單時會面臨設備老化、重新招聘培訓員工的局面。而品牌商也正是掐準了代工廠的這個弱點,討價還擊:“因為你知道,它不賺錢也干,殺他一票。”
在談判階段,蘋果會比其他品牌更顯示其強勢一面。誘惑條件是:盡管為蘋果代工利潤較低,但由于蘋果一款產品銷售周期較長,因此一旦開動生產線,能產生利潤的時間也被拉長了。同時,替蘋果做過的代工廠由于設備流程等都屬于行業中的頂尖,也較為容易接到其他品牌的代工單。
目前,蘋果的代工商隊伍已經基本穩定。從2006年,蘋果的產品方興未艾之時,訂單量就開始驟然增大,中國的很多代工廠就是在彼時加入蘋果的代工大軍。“如果在產能上有瓶頸,蘋果情愿等,也不愿意將訂單外發給其他的代工廠。”一來,這是從管理穩定的角度出發,二來,這亦是蘋果謹慎、保守的公司文化的體現。
不可泄密
精益求精的產品品質以及高度保密的公司文化,已成為蘋果公司除喬布斯以外的另一標簽。《華爾街日報》曾透露說,蘋果公司用巨額懲罰措施來要求供應商簽署保密合同。
代工廠所有人員都會被要求簽訂“保密協議”,從產品圖紙到人員管控流程,都不能有絲毫泄露。特別是產品外觀—這是喬布斯和蘋果視為比生命還重要的東西。
兩年前,富士康觀瀾科技園在交貨過程中丟失了一部iPhone4樣機,公司上下頓時緊張起來。負責交接樣機的孫丹勇被懷疑偷竊樣機,安保處多次對他進行詢問并且搜查住處,最終孫因壓力過大從12樓的宿舍上一躍而下,時年25歲。
據以往媒體的披露,富士康內部等級制度森嚴,新干班成員在下生產線實習時,會像作業員一樣地被主管“檢閱”,安管人員下班時的安檢舉動,讓這些剛畢業的大學生難以接受。只要報警器有響聲就不能通過。一次,一個女孩子走了兩次都響,最后查明原因是胸衣帶上有金屬紐扣。另外,富士康員工配有門卡—每張門卡只能打開自己所屬項目的門禁。
產品的外觀被蘋果視為“Top Secret”確實也在情理之中。但蘋果代工廠產生的環境污染也被蘋果以“這些污染也會涵蓋商業秘密”為由,不進行供應商名單披露,并拒絕NGO的監督。
每一部手機的成品都是綠色無污染的,但整個生產過程中,手機某些部件卻可能對環境產生巨大的污染。比如帶鋁殼的手機中使用到的鋁粉,可能會引發爆炸并產生粉塵污染。
美國當地時間2011年10月31日,北京時間11月1日,馬軍在蘋果總部與數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蘋果高管進行了5個小時談判,這距離馬軍第一次向蘋果總部發送污染提示信時隔一年半。
2011年1月,馬軍發布“蘋果的另一面”的污染報告,報告中列舉了11件代工廠工人受到有毒材料侵害而導致重病的案例。其中有一些被鑒定為“職業傷殘十級”的工人最終拿到了8、9萬元的賠償。“這些病人的住院費都出自社保,大量的錢最后是我們納稅人出的。”馬軍說。對于1月份的報告,蘋果八個月都未做出回應。
因此,去年10月31日的會談可以稱為一個“突破”,此時距喬布斯離開人世近一個月。在會談中,蘋果公司高管認為這份報告對他們來說是一個wake up(警醒),在此之前,他們對勞工問題有所認識,也做出相應努力。但蘋果對于環境問題缺乏了解,相應的經驗與能力也不 足。
至此,蘋果做出了一些改進的措施,包括聘用了一個獨立的機構對15家代工廠進行審核,在審核中如發現問題便會給予代工廠時間表責令其解決。同時,蘋果已經準備付酬超過1億元人民幣解決相關問題。
不過,一個原則性問題上,馬軍無法與蘋果達成一致,“我們雙方有一個很大的爭論,那就是污染這些是不是商業秘密,蘋果只愿意做一個統計學上的介紹。但不愿意對公眾去說明他們怎么整改;不愿意讓他們的代工廠置于社會監督之下。他們希望就是環保組織尊重他們的保密。”
誠然,IT代工廠的污染現象并非只有蘋果一家,而員工身體受到的傷害,以及土地受到的污染,和重金屬對水的污染,這些都是不可逆的。但包括諾基亞、飛利浦等公司都公開地積極推動污染問題的改進。
“如果蘋果只重視產品價格,每次把定價壓得非常狠,就會誘導這些供應商去降低環境標準。”馬軍回國后,蘋果對此事件無更進一步的溝通。
可以預見的是,如果蘋果的駐廠工程師對于產品的監控只到質量問題就止步了,同時,蘋果還堅守保密文化不開放代工廠的相關信息,那么所有改進措施都將成為隔靴搔癢;蘋果籌備的1億元人民幣對于代工廠實質性的解決問題來說,也猶如落入大海的一滴水—連一絲漣漪都看不見。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