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偏冷,將是2012年的真實寫照。
這是蔡建平做老板的第八個年頭,四十出頭的他,看起來要比實際年齡年輕。最近,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蔡建平的工廠坐落在諸暨市店口社區五村,在這棟租來的民宅里,旺季每周有兩大車的電熱、電容器銅配件運出去,成為國家電網、國內眾多鋼廠配件下游供應商之一。在這個細分市場,蔡建平2010年賣出了300萬套銅配件,年產值6000萬元,占據了40%以上的市場份額。
“2004年至2007年,是最賺錢的時候,毛利率高達50%。”蔡建平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現在的經營環境差了,雖然訂單不愁,但毛利率只有5%左右。
蔡建平的困惑是,電熱、電容器銅配件是個很小的細分領域,總的市場份額不到2個億,他的工廠已做到極致。隨著原材料、用工成本的上漲,他表示未來形勢不容樂觀。
這并非孤例。在浙江,成千上萬家工廠遭遇類似考驗。大多奉行薄利多銷的中小型制造商被迫面臨一個簡單的選擇:或者向價值鏈高端轉移,或者守著原有產業等待淘汰。
誰在堅守實業?2011年歲末,本報記者走訪了浙江省的紹興、嘉興、杭州、溫州等地市,調研對象是年產值1億~3億元的中小企業,企業主大多在40歲上下。
這些企業過去之所以能脫穎而出,其核心優勢在于除與其他中國企業一樣的低成本之外,還有依托于浙江“小核算、大配套”的產業集群優勢。就當前而言,在經歷了初期粗放式的快速增長后,傳統體制下的草根活力釋放已到盡頭,如何來延續經濟奇跡,在錯綜復雜的信息面前,需要聆聽他們真實的想法和做法。
堅守實業到底
對于現階段的中國經濟而言,“世界工廠”仍舊是不能舍棄的角色。當大量的資金選擇離開制造業,誰仍在堅守?
調查中,一名企業主援引一則印度寓言說,兩人面對一杯喝了一半的水,一個人說:“我已經喝掉了半杯水。”另一個人說:“我還有半杯水沒喝。”前者透露的是無奈和苦澀,而后者卻滿懷希望。他說,企業做到現在恰似這半杯水。
如何看待這半杯水是關鍵。按照商業規劃,蔡建平計劃從銅配件向電容器行業延伸,決定投資1億元,年產電力電容器、高壓電容器10萬套、產值2億元的生產線。
這是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發展方向的。蔡建平告訴本報記者,隨著國家對冶煉行業環境要求的提高,各種小冶煉關、轉、停,及對更加環保的中頻電爐大力推廣,電力電容器的銷量將大幅增加。
近期蔡建平從二手市場購置了5畝土地,但單價高達120多萬元,而進軍電容器行業,他估計至少要20畝土地。為此,蔡建平給當地政府打了一個申請報告,講述了產業擴張的理由,希望能申請25畝土地作為發展需要。
與蔡建平年齡相近的易邦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金偉也在謀劃著產業的升級與轉型。對于這樣的企業主,他們個人財富的升級其實大致完成,不過,由富到貴、由有錢到有品味,不是簡單的形象或者錢財的變化,而主要表現在內在素質的提升,這對于各自的產業而言也是如此。
陳金偉這些年主要是為國內工程機械、重型機械供應零配件,十年前公司的產值是3000萬元,依托國家工程機械行業大發展的機遇,去年已經做到了2.5億元。
“十年前,濰柴動力連工資都發不出來,你看現在人家的規模。”陳金偉說。
陳所指的“濰柴動力”那時候還叫“濰坊柴油機廠”,1998年還虧損3億多元、銷售收入僅1.7億元。推進“三三制”改革后,隨著工程機械行業的飛速發展,從2000年到2010年,濰柴動力的銷售收入從8.5億元增長到632.8億元。
陳金偉也把握住了機遇,分別成為柳工、龍工、廈工等工程機械制造企業的零配件供應商。目前,易邦機械在濟南、泉州等城市建立起了中心庫,發展出60多家全國一級代理經銷商,投資近8000萬元的新工廠也將于今年投入使用。
按照規劃,陳金偉希望易邦機械的產值能做到5個億,成為工程機械行業零配件領域的龍頭企業。他說,國家綜合運輸體系的專項規劃初步提出,“十二五”期間將建成4萬公里快速鐵路網,這些項目都需要大量工程機械。此外,行業預測未來5年水利投資有望達到8000億~9000億元。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