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在武漢舉辦的食博會頗具湖北特色地在10萬株仿真油菜花裝扮的“油菜地”里拉開了帷幕,展廳中專門設置了油菜產品展區,重點推廣湖北省的雙低油菜與菜籽油品牌,連傅廷棟、官春云兩位專門研究油菜遺傳育種的院士也來到了菜籽油加工企業展位,現場向海內外客商宣傳、“推銷”菜籽油。
鄂產菜籽油在食博會上高調亮相的背后,卻暗伏著一整條亟待振興的產業鏈。“世界油菜看中國,中國油菜看湖北”是對湖北油菜產業優勢地位的生動描述。目前,湖北省的油菜種植面積近2000萬畝,約占全國的1/6,年產量連續15年居全國之首,有著全國一流的油菜科研技術和頂尖人才,然而油菜的加工產值僅100多億元,長期停留在提供初級原料的低端產業鏈上,缺乏全國知名的菜籽油品牌,油菜種植大省的居民竟然不吃菜籽油、不知道菜籽油的好處,令 “油菜第一大省”汗顏。
有產業,無產業鏈
油菜產業鏈依靠種植、收購、加工、銷售、品牌等環節的集成配套來實現,但現階段種植、加工沒有一體化,產業鏈中甚至出現了“掉鏈子”的狀況,湖北油菜產業的蛋糕一時難以做大。
湖北省是世界上油菜研究力量較強的區域之一,近年來在油菜品種培育、坂栽技術、病害防治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展,油菜品種的雙低率保持在95%以上,雙低油菜種植面積占全國的1/4。但優質不能優用的情況在油菜產業中長期存在。
食用油與人類的健康密切相關,科學研究證明,食用植物油主要由飽和脂肪酸(包括硬脂酸、軟脂酸)和不飽和脂肪酸(包括油酸、亞油酸、亞麻酸等)組成,其中以油酸、亞油酸營養價值最高。但傳統油菜品種由于芥酸含量高達46%,不僅不利于人體對食用油營養的消化吸收,而且對心血管有一定副作用。菜籽壓榨后產生的餅粕本是高品質的飼料添加劑,但由于硫甙含量高,畜禽吃了不消化。
雙低油菜是菜籽油中芥酸含量低,菜籽餅中的硫甙含量低的油菜品種。雙低雜交種的選育是油菜品種改良的主攻方向,目前全世界范圍都把雙低油菜作為一種重要產業加以開發。盡管湖北的雙低油菜籽的品質大大提升,但長期都是在菜籽品種與生產技術上進行突破,工夫都下在了產業鏈的前端,終端市場默默無聞,導致價值鏈失衡。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研究所副所長黃鳳洪在接受《楚商》記者采訪時說:“油菜產業鏈包含產前、產中、產后,要靠產后實現效益,最終反哺到產前和產中,現在制約產業鏈優質高效發展的瓶頸是加工利用技術的突破,特別是新型加工技術的集成與示范。”
湖北油菜加工技術水平遠低于世界發達國家,油菜加工企業小,散,效率低,幾乎每個鄉鎮都有一個植物油加工廠,這些小企業加工工藝落后,生產出的產品品質差、檔次低,餅粕中富含的大量可利用的高營養價值成分都被遺棄,幾乎沒有對菜籽的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多數菜子油作為四級毛油被賤價銷售,成為外省香噴噴的火鍋底料,還有的被加入調和油,幫助其他省市品牌食用油打天下,優質油菜籽在品質方面的優勢喪失殆盡。
中國糧油五十強企業之一的湖北奧星糧油工業集團董事長梁紅星對湖北菜籽油品牌遇到的困境深有感觸:“沒有品牌,菜籽油的價值得不到宣傳,也無法促進消費,自然大多數企業就不愿意做菜籽油品牌,所以收購價格抬不起來,附加值也低,造成惡性循環。”
除了加工為食用油,油菜籽每年還產生700多萬噸的餅粕可用作飼料,現在的飼料中對飼料蛋白的需求激增,而由于傳統的油菜品種硫苷含量高達100~150微克分子/克(餅),其酶解的產物對家畜、家禽有毒害作用,過去一般把油菜餅粕作肥料,浪費了寶貴的蛋白質資源,對餅粕的深加工增值潛力的發掘遠遠不夠。
被蠶食的市場
“油菜產業鏈包含產前、產中、產后,要靠產后實現效益,最終反哺到產前和產中,現在制約產業鏈優質高效發展的瓶頸是加工利用技術的突破,特別是新型加工技術的集成與示范。”
一方面,湖北的油菜加工企業多而規模小,通過做初級加工直接將菜籽油賣給外省的食用油企業,雖然利潤低,可做一天的生意賺一天的錢,一直停留在低端的原料供應鏈上,白白為各種調和油做了嫁衣裳。
“品牌培育是一個過程,要3-5年的積累才能培養出消費群體,前期做品牌是要虧損的,大多數中小型企業都等不及也耗不起。”梁紅星接受《楚商》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另一方面,國有企業和大型民企并不是不知道菜籽油的好處,但仍向國外大量采購價格便宜的轉基因大豆油、棕櫚油這些外國人都不吃的油類,把國外進口食用油做成主打產品,兜售“概念”,以獲得高額利潤。國內想做菜籽油的企業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與大型企業競爭,力不從心,造成了中國最大的食用油品種——菜籽油至今沒有全國性的大品牌。
此外,由于油菜的種植機械化程度不高,勞動強度大,產量低,導致菜籽油的成本比其他油都要貴。而之前國家制定的產業標準也不規范,做調和油的企業可以把棕櫚油、棉籽油、魚油等油脂進行勾兌,給最壞的油起一個最好、最新穎的名字再大肆宣傳,消費者就會購買,企業也能獲得豐厚利潤,而純菜籽油只要摻加了任何其他油脂就會立刻查出來,利潤很低。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