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職公司“應運而生”
與個人行為的偷偷摸摸相比,一些公關公司則明目張膽得多。在北京一家中等規模公關公司工作的李澤告訴記者,他們這個公司就是老板和幾個朋友搞的副業,因為老板是做廣告生意的,因此對IT、傳媒行業比較了解。他們這些被老板招聘的網站編輯,每天的工作很單一,就是發稿子和刪帖子。發稿子,是往客戶要求的網站轉發新聞或帖子,一條新聞的收費也就是幾十元錢,而刪帖子都是千元起步,相比之下,刪帖子才是公司主營業務。
“一些公司搞危機公關的時候生意最好,我們接過國內一家食品企業的單子,幫他刪除出現在十幾家網站上的負面新聞和帖子,服務期一個月,僅是這一單買賣就收了10萬元。”李澤說,遇到這種事情的時候,很多公司、個人都是主動找上門送錢,當然,這種關乎企業生死的大危機也是可遇不可求,“我們經常私下里開玩笑,總盼著哪家著名企業趕緊出點什么事。”
“以前這個圈子還算純凈,就是收錢也都是小打小鬧,你有求我有應,收點辛苦費和打點關系的開銷,但現在環境惡劣了,競爭太多了,后來者不守規矩,也就很難做。”王燦所說的“后來者”,主要指的一些網站。這些網站不同于傳統門戶網站,它們多是行業性或傳媒類網站,網站制作內容簡單,主要是靠轉發負面新聞、帖子為主,而刪帖,才是這些網站的生存之道。
一位不愿意具名的互聯網行業人士告訴記者,為刪帖應運而生的網站,一般名頭很大,甚至冠以“中國XX網”或“XX監督網”的名號,他們每天所做的事情就是搜集各種有關企業或個人的負面信息,然后發到自己的網上并聯系負面信息涉及到的相關企業、個人,如果對方提出刪帖要求,他們會與對方進一步接觸,提出收費要求。“每天要轉那么多信息,十個里面如果有一個被要求刪除,這買賣就很可觀。”此外,為了獲得更多的刪帖生意,一些網站還會親自編撰帖子發到網上,然后聯系當事人,向當事人敲詐勒索錢財。
成敲詐勒索重災區
據媒體報道,廣東茂名破獲的首期網絡敲詐勒索案,就是由3名涉案人員有目的地從其他網上采集涉及個人隱私和企業不良現象的負面信息放上論壇,然后通過注冊不同的ID,對這些負面信息進行惡意炒作、置頂,制造不良輿論影響,迫使事主聯系其刪帖,從而敲詐勒索事主錢財。從2009年至2011年間,該團伙共作案十多宗,受害者涉及化州市多名公務員、教師、老板,涉案金額達十多萬元。
“不可否認的是,隱藏在網絡刪帖背后的龐雜灰色利益鏈已經形成。”這位人士說,當發帖子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刪帖子時,帖子就成了敲詐勒索的工具。一些單位、個人為了達到詆毀競爭對手的目的,雇傭水軍來瘋狂發帖,當事企業、個人本著盡快息事寧人的目的選擇花錢消災時,也縱容了刪帖地下利益黑洞時的膨脹。
文/ 記者 陳浩杰
■聲音
挑戰輿論監督是病態的危機公關
出于市場競爭、尊重“輿論監督”以及互聯網“分享”精神的考慮,正規運營的大型門戶或資訊類網站一般都有嚴格的刪帖規定 ,例如除稿件原發報紙發正式函件要求刪帖、總編輯下達刪除指令、國家新聞和網絡監管部門要求刪除外,均不能刪帖。但是,由于我國互聯網管理法制不健全 、中國企業危機公關意識薄弱、行業主管缺位等原因,職業刪帖公司紛紛涌現,一些見不得光的刪帖行為背后是企業出錢搞病態危機公關,也給公眾利益帶來了不利影響。
“刪帖”最經典的案例或許應該追溯到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 。事實上,在事件發生前幾個月,嬰幼兒喝三鹿奶粉長結石的消息就已經開始在網上零星出現,但很快被屏蔽乃至封鎖。事后查明,是前三鹿集團花300萬元成功地“公關”了百度搜索。這種黑暗“交易”,使得有毒奶粉得以更久地在市面招搖,受害面積因此而持續擴大,受害者救治時機一再延誤。最終,一個民族品牌轟然倒下。受此牽連,百度也遭受了輿論的強烈譴責。
不難看出,刪帖這種危機公關不僅“救”不了三鹿,更“救”不了任何超越道德底線的企業。不管是何種網絡危機公關手段,都無法彌補企業自身經營上出現的重大失誤。
中國應急管理研究院首席顧問、危機管理專家王生升也認為 ,法律的健全需要有一定的過程。而在法律尚未健全的青黃不接的時候,“刪帖公司”這種正“蓬勃發展”的灰色產業在未來三五年還會存在甚至更加壯大。
但是隨著企業公關意識的覺醒和公關策略的成熟,它不會再選擇刪帖公司這樣一些旁門左道來解決企業本身的危機管理。誠如某知名公關公司副總裁所言:“公關就是紙,是包裝。但是紙里包不住火。不逃避,不推卸,認真負責才是危機公關的核心所在。”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